【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pdf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3、体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教学重点】: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教学方法】:朗读、研讨、品味、领悟【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资料):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四十一岁辞官回家后,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师: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桃花源记。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那么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二、读课文。1、读准字音:(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生听读并画读错的字。(2)生点评,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老师明确正确读音。2、读出长句节奏和文言语感:(1)播放课文朗读语音,学生听读,感受并画出长句节奏。(2)请学生画出下列句子节奏。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齐读课文,读出文言语感。3、读懂课文(1)讨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小组讨论。(2)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相互提问。(内容是词、句、文意理解。提问方点评)(3)老师出示重点词语,检查学生学习情况。4、复述课文。(1)师:本文表达方式:记叙,本文记叙的六要素分别是什么?(2)文章围绕桃花源,如何安排故事情节的?师明确(板书):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3)请学生安记叙六要素和故事情节,复述课文。三、加深理解。1.理解、分析。(1)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是(),并简要说明理由。A.渔人是无意之中发现桃源的,渔人进入桃源后,发现桃源人生活得并不快乐。B.桃源人对外面发生的事情很清楚,无论秦、汉,还是魏晋,更别说其他的事情了。C.桃源人都很热情好客,渔人进入桃源后,受到了桃源人热情的款待,并对外面发生过的事情一无所知。D.桃源环境优美,百姓和睦、生活快乐,对外面来的人都不欢迎。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渔人如何进入桃花源的?(3)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4)桃源人是怎样对待外面进来的渔人的?(5)桃源人是怎样来到桃源的?为什么来这里?(6)渔人离开桃源后,又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四、小结五、作业1.归纳整理本课重点文言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体会、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1)探讨一: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师:假如让你用一个词语概括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会用哪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环境优美,百姓和乐,热情好客、地方神奇)格式:我认为桃花源,我从可以看出.”(预设):“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美、生活平静美)“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百姓和乐)“往来种作”(和平劳动之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文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2)探讨二:结合陶渊明的时代背景说说,陶渊明所描写的桃源和他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3)小结: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没有战争纷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作,百姓安居乐业的一个理想的、人人向往的地方。二、探究主题师:桃花源如此美好,怪不得引得人们无限遐想,那它究竟存不存在呢?1、存不存在?请说出理由(开头和最后两段)预设:存在:在那时,人烟稀少,没有被发现的地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