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祁黄羊教学设计祁黄羊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祁黄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祁黄羊教学设计1【课题】祁黄羊【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以公心”的意思。4、凭借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祁黄羊出以公心、正直无私的高贵品质。【教学重难点】复述课文,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正直无私的高贵品质。【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示题,导入新课1、简介祁黄羊。课文是以人名为题的,一看就会想到什么?写的是哪方面的故事?二、初读指导1、本文写了祁黄羊几次推举人选?从哪儿到哪儿?分别指名朗读。2、他第一次举荐谁?学习下列词语:人选、兴亡、举荐、合适。3、他第二次举荐谁?为什么?学习词语:召、慎重、避。4、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三、朗读分段指名朗读课文,正音。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一段1、默读,讲解时代背景。2、理解词语:几个大国、征伐。3、举荐人选是由什么事情引起的?二、学习读二、三段1、自由轻声读课文。2、外举不避仇是什么意思?从课文中,我们知道说的是怎么一回事?3、内举不避亲是什么意思呢?这又指的是什么回事?4、什么叫出以公心?即兴表演朗读祁黄羊两次推举人选的`情况。三、复述指导1、朗读课文,记住有关内容。2、你觉得祁黄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回忆各段段落大意。4、试述分别复述祁黄羊两次荐贤,要说的详细。5、同桌互说。小组评论。四、作业:1、把《祁黄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2、搜集“出以公心”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祁黄羊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祁黄羊大公无私的品质。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人物导入课题。1、简介祁黄羊,板书课题:祁黄羊。2、围绕课题质疑:课文是以人名为题的,一看就会想到什么?(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二、初读指导。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词语,理解意思;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按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圈画。2、检查自学情况。①出示小黑板正音。“适、召、慎”是翘舌音;“晋、选、荐、慎”是前鼻音。生读准生字的正确读音②分自然段指名读,读通句子,读顺课文。3、理清课文层次。播放课文录音①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②本文写祁黄羊几次举荐人选?(两次)③他第一次举荐谁?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解狐)(第3-7自然段)指名男生读。理解词语:人选、兴亡、举荐、合适。④他第二次举荐谁?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祁午)(第8-11自然段)指名女生读。理解词语:召、慎重、避。⑤默读全文,分段归纳段意。第一段(第1-2自然段):祁黄羊因病辞职。第二段(第3-7自然段):祁黄羊两度荐贤。第三段(第8-11自然段):祁黄羊举荐受赏。4、分段指名读课文。三、指导写字。教师可以作必要的示范和指导,让学生通过比较形近字、找一找这些生字容易写错的.地方等组织学生学习生字,在书写上要对个别学生进行笔画和结构方面的指导。1、自学田字格中的生字,注意它们的间架结构。2、讨论生字的写法。“祁、尉、慎”为左右结构。“选、适、避”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四、作业。抄写词语。练习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互赠名言,诱疑导读1、最近同学们都读了不少书,积累了一些名人名言。大家能送几句给老师吗?2、来而不往非礼也,老师也送一句给你们。出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3、范读;相机教学“避”。4、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什么疑问?5、想解决这些问题吗?怎么解决呢?我们的办法是--认真读书。好好读课文,多读一遍就会多一份收获。二、研读对话,加强感悟1、读完了课本,你一定对这句名言有了一定的了解。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2、祁黄羊推举的一个是仇人解狐,一个是亲人祁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噢,老师明白了,祁黄羊一定是个非常不负责的人。想说服老师吗?3、请大家好好读课文,找出可以充分体现祁黄羊很负责、态度慎重的词句来证明,这样老师才会相信。4、汇报,相机出示研读对话一:(推荐仇人解狐的对话)(1)初读对话,品味关键词句。A、哪些词表明祁黄羊态度很郑重?B、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祁黄羊对待这件事情的“郑重”?学生感情朗读这句话,注意读出相应的语气和语调。(2)再读对话,走进人物心理。A、引读:祁黄羊想了想。质疑:那么他到底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