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pdf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1.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2)估算法①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步骤:准备;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正方形为宜;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②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④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群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1.2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J”形增长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的数量:N=Nλ增长率与λ的关系:增长率=λ—12.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高斯)模型假设:资源、空间有限,天敌的威胁和竞争者的竞争等因素存在。环境容纳量: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简称K值。(注意:K值只与环境条件有关,不受种群数量的影响)保护野生动物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K值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应略低于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值(种群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种群数量应围绕K值上下波动)。建立模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K/2值: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有最大增长速率;其意义在于:养殖业上,通常在2/K后进行捕捞,将生物数量保留在此处,目的是可以尽快恢复生物数量;害虫的防治则控制在K/2以下。3.J形增长模型和S形增长模型的联系两种模型存在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存在环境阻力。4.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当种群长久处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下降。种群的延续需要以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2)血细胞计数板(如下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深度为0.1mm,容积为0.1mm。计算公式如下: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mL菌液中的总菌数。②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mm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1mL=1cm=1000mm,1mL菌液的总菌数=(A/5)×25×10000×B=50000A·B。(3)实验步骤①酵母菌的培养:条件为液体培养基,无菌培养;②振荡培养基:使酵母菌分布均匀;③抽样;④观察计数: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酵母菌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