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当前经济形势的调研报告一、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年初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突出。从国内看,外需严重不足、内需有所收缩。中央“稳增长”政策信号释放、适度微调政策启动。从我市看,上半年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全市经济总体呈现出“低开平走”态势,具体表现为“一产稳、二产滑、三产缓”。1-6月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4.9亿元,增长10.5%,环比高于一季度1.7个百分点,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30.9%,总量十县市排名第二位,增幅十县市排名第二位。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9.5亿元、20.4亿元和55亿元,分别增长7.4%、9.6%和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8亿元,增长33.1%,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2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5亿元,增长16.4%,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44.1%;农民人均纯收入6935.5元,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5.5元,增长11.8%;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6.5亿元,同比增长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亿元,增长24.7%。虽然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明显放缓,但经济运行基本面“稳中趋好”。由于去年全市经济走势“前高后低”,下半年受基数较低、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微松、市场需求缓慢恢复的多重因素的影响,预计全年经济将呈现“稳中向好、转型深化”的格局。总的看,全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经济增长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上半年,我市与哈市一致,增长速度出现较大回调。哈市回调了5.7个百分点,我市回调了5.8个百分点,其中二产回调了16.4个百分点,在十县市中,我市GDP增幅居于第二位,从回调幅度看,我市经济面临着近年来最大的一次下行调整,分析原因,既有市场变化、需求不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有轻工业和加工工业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性问题,还有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等体制机制性问题,是各种长期积累的问题受外部发展环境变动引发的集中反映,受冲击作用时间较长。(二)部分指标时序进度滞后。上半年,我市部分经济指标未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生产总值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30.9%,落后时序进度19.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仅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7.7%,落后时序进度22.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4.1%,落后时序进度5.9个百分点。(三)工业生产出现波动,运行不稳定。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呈现高开低走态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但进入6月以后增长速度迅速下滑,增速骤降至11.6%,增速最大振幅达到42.2个百分点,处于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分析原因主要是工业经济发展支撑较弱,增长乏力。主要工业产品护肝片和胃康灵胶囊的市场需求因胶囊事件、企业面临上市等多种原因受到抑制,导致生产下滑。1-6月葵花药业工业总产值下降了57%,工业增加值下降了56.6%,利润下降了42.3%。根据工业和经济总量的关联性测算,为确保GDP增长12%以上,全市工业要达到14%以上的增速,而我市上半年工业增长了20%,GDP仅增长了10.5%。(四)房地产复苏压力加大。上半年,受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整个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价高量滞”、“供需双萎缩”的低迷态势,复苏压力大。二、关于发展速度问题从“十一五”时期开始,我市就提出了“工业强市”的战略任务,并明确思路,采取了系列的推进措施。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上半年五常在哈尔滨十县(市)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二。从经济总量和比重上看,2011年,双城GDP占哈尔滨十县市总量的22.9%,较2006下降1.2个百分点;宾县GDP占哈尔滨十县市总量的14.2%,较2006下降0.2个百分点;我市2011年GDP达232.2亿元,占哈尔滨十县市总量的18.2%,较2006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这个成绩是在全市GDP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取得的,很不容易,说明我市在全哈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哈市发展的拉动和贡献也越来越大。从财政收入上看,上半年我市实现财政收入6.46亿元,在十县市中排名第三,比第一名的双城低3.7亿元,比宾县低2.24亿元。分析原因主要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从市域工业上看,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企业57个,比双城多13个,比宾县多15个,但我市规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8亿元,比双城低5亿元,比宾县低4.3亿元。从发展劲头看,各县市都非常重视发展规划,重视高层设计,重点发展工业园区经济,都采取超常规措施加以推进,双城提出“融入哈尔滨、打造大双城”的发展目标,宾县提出“大哈东新城”发展规划,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发展势头十分迅猛。2011年,全省十强县考评结果显示:在民生专项考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