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师培训交流心得优秀10篇教师培训交流心得优秀1这次有幸参加了国培20__“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我感到十分荣幸,虽然时间不长,但每天要面对不同风格的专家教授,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心灵得到一次次碰撞,理念得到一次次提升.更何况,这次短期培训增加了文化考察、学术交流、实践学校听课,使我们的学习更加锦上添花,丰富多彩,不再枯燥无味.转眼间培训就要结束了,回想起这几天的培训,收获还是颇多.一、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培训中聆听了各位专家的报告,教育教学方面最前沿的理念,顿觉豁然开朗,多种疑惑得到解开.各位专家精辟的理论、独特的见解,使我耳濡目染,真是拨开云雾,看见了广阔的蓝天,特别是本次培训中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方面进行了专题培训,很多专家教授都提到德育教学的核心是道德,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体验,通过体验获得新知.还有就是使我区分开了品德教育是内在表现,道德教育是社会方面,法制教育是国家层面.另外不管什么版本的教材,不管什么方面的课程,都不能只重视知识,而应通过了解知识激发学生情感,最终落实到品德教育方面来.这使我在教育孩子方面充满了信心,理念有了很大改观.二、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课上听取专家分解,课下与同行交流.专家讲解绘声绘色,句句悦耳.同行们都来自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交流中,了解到各个方面的教育教学情况,注意到他们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困惑,对新程的开展情况.大家畅所欲言,打开了心扉.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将来的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在去南京上元小学听课交流时很多老师都进行了互动交流,有的老师喜欢表面的热闹,没有深层次的体验,比如学生说到看到西藏人做的面团感到恶心,如果老师再反过来让学生探究你们都感到恶心吗,为什么?让他们体会到在高原地带,水的沸点低无法蒸熟的情况下想到这个办法,这正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使学生对他们感到尊重,这不更好吗?乌鲁木齐阿依古丽老师提到品德教学最终还要回到导行上来,可以布置导行性作业.我想在小学阶段不是看孩子的成绩如何,而是让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不牢,楼房盖得越高越危险.学生行为习惯没养成,将来的成绩越好,对社会的危害越大.所以从小就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日常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读书习惯等,只不过孩子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通过交流,真正做到了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三、学习理论用于实践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理论的学习最终用于实践.这次来到南京师大学习是规格比较高的一次,学到的都是最前沿的一些理念.品德教学不同其他学科,重点不是教知识的,一两节课你能把初中的地理、历史教会吗,并且还不具体,所以还要落实到品德教育方面来.毕竟外出学习的时间还是比较少的,我要以此为起点,继续学习,多看一些书,特别是德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创新程序,不断改变自我,进而改变学生、影响学生的一生.短期培训接近尾声,但所学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却永远铭刻在自己的脑海里,我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改变原有的与课程改革不协调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改变他们不良行为习惯,让他们创造性地学习,也愿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在我们手中逐步实现.教师培训交流心得优秀2在20__年7月5日至7月9日的短短5天时间里,我参加了品德与生活学科的培训,听了黄院长的讲座、刘良华博士讲的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实施品德课程教学思路和策略,还有班主任刘老师您讲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解读〉,对我来说受益匪浅.这次讲座一改常态,没有那么多高深的理论,而是把理论的引领和案例的分析融为一体,让人耳目一新,通过学习让我们获益匪浅.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们的老师一定能够更新理念,正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上好每一节课,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品德回归生活这一理念.通过5天来的培训,使我对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到“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是其特征之一.本册教材主要强调的是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特别关注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真实体验和感受感受活动和游戏的教学形式,将品德教育生活化,教材设计学生认知与实际生活的矛盾冲突,引领学生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在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从被动接受品德教育到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