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黑河流域荒漠化定位监测站简介.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黑河流域荒漠化定位监测站简介.doc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黑河流域荒漠化定位监测站简介.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黑河流域荒漠化定位监测站简介一、站点情况介绍黑河流域荒漠化定位监测站隶属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行政上受甘肃省张掖市林业局领导,业务上受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科技厅等部门指导。根据研究需要,在张掖市北部荒漠区红沙窝、龙渠设立了两处荒漠化动态监测试验区,每个试验区内都修建了专门供研究人员住宿生活的房屋,设置了进行气象、土壤、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及其它有关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的试验场所及相关设施。两处监测站近年来架通了照明线路、电话,实现了与外界的密切联系和现代化科研仪器的广泛使用,具有开展荒漠化监测、沙尘暴研究得天独厚的科研条件,是研究荒漠化植被演替动态、生态环境自然演变的理想场所,荒漠化植被样地固定调查已持续5年多,为进一步开展沙尘暴监测预警、荒漠化监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二、自然地理概况黑河流域荒漠化定位监测站,地处黑河流域中游,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北15公里处,区域内绿洲、农田、牧场和沙漠、戈壁、盐碱滩地交错分布,北部分布着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塔克拉玛干三大沙漠,风沙线长达1600km,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典型的过渡地带。监测站海拔1450m,地理坐标N39°01ˊ46.3〞,E100°31ˊ56.2〞,属中温带干旱荒漠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7℃,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28.7℃,年平均降水量129mm,年蒸发量2074.9mm,年平均相对湿度52%,全年日照时数为3085小时,无霜期156天。监测区属平原荒漠植被区系,土壤为灰棕荒漠土,主要以旱生、中旱生的藜科、蒺藜科、豆科、菊科、蔷薇科、禾本科、蓼科等植物为主;主要植被为珍珠、红砂、合头草、碱蓬、霸王、白刺等旱生荒漠植物。三、人员情况监测站隶属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于1978年,现有职工72人,按岗位性质分:管理人员5人,专业技术人员47人,技术工人20人;按职称分,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23人。有治沙、林学、园艺、植保、农学、生态、森林气象、计算机等学科专业人员,从监测设施及人员配置,基本可以满足开展全国沙化典型地区荒漠化定位监测和黑河流域荒漠化监测技术研究等工作。四、承担的科研任务研究院下设全国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祁连山西水生态定位研究站、红沙窝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黑河流域荒漠化定位监测站)、龙渠种子园科研试验站、塔尔沟科研试验站四个科研试验基地。黑河流域荒漠化定位监测站,2006年经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甘肃省林业厅批准,承担国家林业局项目《全国典型沙化地区荒漠化定位监测技术研究》、《黑河流域荒漠化定位监测研究》等科研项目。2007年荒漠化定位研究正式列入国家林业局科研计划,纳入国家林业局荒漠化定位监测研究网络,成为全国13个全国典型沙化地区定位监测站之一,进入国家级监测站。监测站占地面积60公顷,监测区面积5万公顷,沿海拔梯度在祁连山区、浅山区、绿洲粮灌区及北部荒漠区不同的气候、植被、地貌类型设有三处地面气象观测场、在监测核心区红沙窝、龙渠荒漠区设有荒漠化、盐渍化监测样地40个,设有自动气象观测站二座,配置沙尘暴监测塔一座,其中沙尘暴垂直降尘采样器4套,KC-1000型大流量沙尘暴采样器1套,SC-1型沙尘暴采样器1套,并购置相关荒漠化监测仪器。建有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黑河流域荒漠化定位监测站分析实验室和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等基础设施,具备进行荒漠化监测、防治和沙尘暴监测研究的基础条件。监测站长期在荒漠区中,利用设置的固定监测样地,围绕荒漠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开展了荒漠区植被、土壤、气象、水文、地面沙尘暴监测等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五、取得的成绩至目前,共完成部、省、市及外援科研项目62项,取得科研成果48项,先后获部、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2项,地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推广奖1项,全省名优特林果产品银奖1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六、监测工作开展情况1、根据黑河流域不同海拔梯度沙化土地分布特点、土地沙化发展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沙尘暴发生情况等,分别在黑河中上游(海拔1700m的龙渠)和中游(海拔1450m的红沙窝)的典型沙化地带,建立了荒漠化长期监测点,设立了1000m×1000m样地,在样地范围内随机设置2m×2m的固定样方40个,对沙化土地类型、植被类型和植被盖度不同的地段,布设监测样地进行了植被、土壤因子和相关指标的监测。2、在黑河中上游(海拔1700m的龙渠)和中游(海拔1450m的红沙窝)监测点,分别建立了3要素、12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开展气象要素的长期监测。3、在黑河中游低海拔区域的红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