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曳引电梯施工工艺标准目录HYPERLINK\l"放线"1.井道测量及放线施工工艺标准放线HYPERLINK\l"导轨"2.导轨支架和导轨的安装HYPERLINK\l"轿厢"3.轿厢及对重安装HYPERLINK\l"厅门"4.厅门安装HYPERLINK\l"机房"5.机房曳引装置及限速器的安装HYPERLINK\l"井道"6.井道机械设备安装HYPERLINK\l"钢丝绳"7.钢丝绳安装HYPERLINK\l"电气"8.电气装置安装HYPERLINK\l"调试"9.电梯调试,试验运行曳引电梯井道测量及放线施工工艺标准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额定载重量不大于5000Kg,额定速度不大于3.5m/s的各类电力驱动曳引电梯的井道测量及放线工程。2施工准备2.1材料2.1.1样板采用50×50角钢2.1.2M16膨胀螺栓、琴钢丝、8#铅丝等2.2机具设备常用工具及机具:电焊机、电锤、榔头、錾子、扳子、水平尺、直角尺、钢板尺、线坠、木工锯、钢锯、墨斗、铅笔、线号笔、激光准直定位仪等。2.3作业条件2.3.1井道内脚手架搭设完毕,并符合安装部门提供的图纸要求。2.3.2脚手架立管最高点位于井道顶板下1.0~1.5mm处为宜,以便稳放样板。顶层脚手架立管应用4根短管,拆除此短管后,拿下的立管顶点应在最高层牛腿下面500mm处以便于轿厢安装,见图2.3.2图2.3.22.3.3脚手架排管档距以1.8m以下为宜。为便于安装作业,每层厅门牛腿下面200~400mm处应设一档横管,两档横管之间应加装一档横管,便于上下攀登,脚手架每层最小铺2/3面积的脚手板,板厚不应小于50mm,板与板之间空隙应不大于50mm,各层交错排列,以减小坠落危险。见图2.3.3图2.3.32.3.4脚手板两端探出排管150~200mm,用8#铅丝将其与排管绑牢。见图2.3.4图2.3.42.3.5脚手架在井道内的平面布置尺寸应结合轿厢、轿厢导轨、对重、对重导轨、厅门等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电线槽管、接线盒等的位置,在这些位置前面留出适当的空隙,供吊挂铅垂线之用。见图2.3.5图2.3.52.3.6脚手架必须经过安全技术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2.3.7实际测量顶层高度、底坑深度应与图纸相符,并核算是否能满足该梯越程的要求。2.4技术准备技术人员应会同施工人员进行现场技术交底,对电梯型号、规格等各技术参数深入了解,并依据施工组织设计和机械、电气、安全交底以及电梯土建布置图对安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3操作工艺3.1工艺流程测量井道、确定基准线搭设样板架样板就位,挂基准线使用激光准直定位仪确定基准线机房放线3.2操作方法3.2.1搭设样板架在井道顶板下面1m左右处用M16膨胀螺栓将50×50角钢支架水平固定于井道壁上,水平度误差不大于2/1000,(见图3.2.1)。样板架宜采用不小于50×50角钢制作,所用材料应经过挑选与调直,锈蚀严重或变形扭曲的角钢不应使用。样板与支架端部应垫实找平,水平度误差不大于2/1000,为防止位移,在井道测量与放线结束后,应将样板与支架点焊。图3.2.13.2.2测量井道,确定基准线3.2.2.1预放两根厅门口线测量井道,一般两线间距为门口净宽。3.2.2.2根据井道测量法来确定基线时应注意的问题:井道内安装的部件对轿厢运行有无妨碍,同时必须考虑到门上滑道及地坎等与井壁距离、对重与井壁距离,必须保证在轿厢及对重上下运行时其运动部分与井道内静止的部件及建筑结构净距离不小于50mm。3.2.2.3确定轿厢轨道线位置时,要根据道架高度要求,考虑安装位置有无问题。道架高度计算方法如下:如图3.2.2.3H=L-A-B-C式中H——道架高(左)L——轿厢中心至墙面(左)距离A——轿厢中心至安全钳内表面距离B——安全钳内表面与导轨面距离(3~4mm)C——导轨高度及垫片厚度之和3.2.2.4对重导轨中心线确定时应考虑对重宽度(包括对重块,最突出部分),距墙壁及轿厢应有不小于50mm的间隙。3.2.2.5对于贯通门电梯,井道深度≥厅门地坎宽度×2+厅门地坎与轿厢地坎间隙×2+轿厢深度,并考虑井壁垂直度是否满足安装要求。3.2.2.6各层厅门地坎位置确定,应根据厅门线测出每层牛腿与该线距离,做到既要少剔牛腿或墙面,又要做到离墙最远的地坎稳装后,门立柱与墙面间隙小于30mm。3.2.2.7对于厅门建筑上装有大理石门套以及装饰墙的电梯,确定厅门基准线时,除考虑以上5项外,还应参阅建筑施工图,考虑利于门套及装饰墙的施工。3.2.2.8对两台或多台并列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