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黄山奇松》说课稿《黄山奇松》说课稿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山奇松》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山奇松》说课稿1一、说教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的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黄山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教学本课,要用两课时来完成,我现在说的是第二课时的设计。二、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松奇美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的特点来写黄山松的。三、说教法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五年级的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上课时,我将出示一些图片,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2、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围绕教学目标,以读为主线,注重引导。3、延伸开放,拓展深化。品味迎客松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说欢迎词。教学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当导游。四、说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图片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五、说教学流程第一步:新课导入第二步:感悟黄山松的奇特第三步:总结全文六、说作业设计和板书《黄山奇松》说课稿2【活动掠影】课例研讨范围区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比赛课校级“以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有效性”研究课课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会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语文合作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感受它们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⑵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课题研究重点信息技术提升语文有效性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教学准备教师:白板运用设计与制作、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学生:实行关于黄山的综合性学习,完善收集整合文本图片资料【教学活动实录】一、复习导入—复习旧知,引出重点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它被誉为生:天下第一奇山(齐说)师:它以四绝闻名于世,即生: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齐说)师: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人们对它更是[白板展示“黄山四绝”图片]生:情有独钟(齐说)师:[白板展示黄山松图片]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黄山,我们齐读课题,注意老师用红笔写的字了吗,是什么呢?生:奇(齐说)师黄山的松奇在哪儿呢?我们一起去感受一番二、学习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批注点评师:同学们,黄山最妙的观松松是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请大家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玉屏楼被称为“黄山绝胜处”?生:在这里我们可尽睹三大名松的风采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生:这里的景色最美师:这就是“黄山绝胜处”是观赏奇松最好的地方师: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你们最感兴趣的哪一个呢?想不想看一看?生:我最喜欢“迎客松”师: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呢?[白板出示迎客松图象]生: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从这句话中的“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白板设计:在图片右侧出示这段文字,老师根据学生发言在“姿态优美”下画上着重号]师:还有哪里看出了迎客松的“奇”?生:“枝干遒劲”的“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白板设计:在“遒劲”下画上着重号,批注,雄健有力]师:让我们一起看看迎客松的枝干是怎样地粗壮有力。[白板设计:通过白板放大图片,聚焦迎客松的枝干,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遒劲”]生:“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了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白板设计:在“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下画着重号]生:“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白板设计:在“饱经风霜”下画着重号]师:你对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用这个词我们还能形容什么对象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