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绝句》的教学反思《绝句》的教学反思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绝句》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绝句》的教学反思1我爱我们民族的古典诗词。我时常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为外国人不识中国汉字而遗憾。古诗词,是美的代名词。这次一听要上公开课,在诸多课文里,它穿越历史,缓缓而来。它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我像春蚕食桑,扑在如海的资料中。在沙沙声里,我食出了两千多年前刀光剑影中人杰项羽的英勇善战;在沙沙声里,我食出了鬼雄项羽垓下兵败从容自刎的坦荡磊落……这位失败英雄的形象在我脑海里一步一步变得丰满。不读书,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原来大学期间学习的历史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读完了项羽的一生,我又开始读李清照。这个女子才气逼人,高雅脱俗。她爱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朴素淡雅的桂花深得她心。她爱用诗宣泄离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诗道尽了她心内的柔肠百结,非男性诗人之可比。李清照爱国,她钦佩项羽的英雄气节。我也如此。但学生能否钦佩?这是本课教学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一。于是我提前用一节课跟学生们讲述项羽的故事。以下是我上完公开课的反思:一、要读懂学生教学效果与我的预设有很大出入。学生参与度不高,整堂课基本都是我在讲授。唐老师认为我讲得过多,应该让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可以让他们课前多方查阅资料,我在课堂上引导他们一步一步深入体会。我觉得我跟学生之间确实有距离感。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引导他们。一篇课文,我读懂了其中的真味,但我教不到学生内心去。那么,我依然是一位失败的老师。我应该去读一读教育学、心理学的名著。同时,我在课间多与学生打交道。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读懂了教材还不够,要去深入读懂学生的心理。二、尝试用不同教案教同一篇课文一个人的激情是有限的。同事们在比较了我的两次课后,一致认为第一次在102班上的课更有成效,教学目标达成。而经历了三次试课后的公开课,我已经激情耗尽。我对教学流程了如指掌,甚至腻味。翻来覆去讲重复的东西,磨损了激情,浪费了时间。在失败中,我意识到:除非教学设计有很大调整改动,以后我再也不会上太多次重复雷同的课了。我可以研究同一堂课不同设计方式产生的差异,在比较中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这样,我对教学依然充满新奇与激情,还对设计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学习机会。何乐而不为?三、身在此山中升华结尾阶段,我犹豫了很久,始终不清楚哪一个更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刘老师赞成从项羽的有气节升华到当今社会有气节的人物,让学生做一个平凡的英雄。文老师赞成将杜牧写项羽的诗作与之进行比较,让学生产生思辨意识,发散思维,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个人的不同看法。我选择了刘老师支持的版本。更好还是更差,我也不知道。要等待时间给我揭晓答案。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设计教案是我整个上公开课过程里最难的事情。我摆好怀孕生产时的阵势。每一段敲击在键盘上的文字,都是一川思想之流。我听见智慧缓缓流淌的.声音。我温柔地望着一篇新鲜出炉的教学设计,心内喜悦。它是我的孩子。课后,老师们评价我教态自然,充满感情。我想,之所以有感情,是因为都是原创。一味表演他人的东西,只是抄袭复制。真正的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这也就是花老师说的:"只要你是真心为学生考虑而设计教案,那么,你的教案就会是好的。"大道至简,不如返璞归真。我的进步,是从备课《暮江吟》开始的。逐字逐句写下自己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五年来,我没有思考过目标与重难点到底是什么,机械地照搬教案,就像不会游泳的人,始终没有丢弃游泳圈的勇气。如今,我像刚会走路蹒跚着的小孩子,欣喜自己备课中的点滴进步。《绝句》的教学反思2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知作者的同时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迷人的自然景观伴着轻快流畅的朗读,学生埋藏于心灵深处的情感被拨动,诗兴喷涌而出,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与画面相关的诗句,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二)以读为本,感知诗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学生要想真正明白一首诗的意思是离不开读的。尤其是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更应该以读、背古诗为教学重点。然而,反复的朗读是枯燥的,根本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结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