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南辕北辙教学设计(精选16篇)南辕北辙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简介《南辕北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或者说,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则适得其反。从小培养学生做事多思考的良好习惯。三、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出示生字“辕”“辙”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这两个字这什么要有“车字旁”,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老师将这两个字贴在黑板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意见,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然后组织学生来学习一则与这两个字有关的寓言故事,教师提出问题:“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二)、自主学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2、听录音,让学生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3、同桌读文,注意纠正字音4、四人小组活动,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1、指名朗读这则寓言故事,老师启发学生根据角色的特点和语气来朗读,(注意‘不解的问’‘诚恳地说’‘固执己见’的读法。)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试着加上动作表演。3、指名一小组学生上台表演并加上动作。(师生评一评)4、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小组内讨论(1)、季梁提醒他什么?为什么?(2)、他接受劝告了吗?他错在哪里?(3)、用自己的话说出本故事的寓意?四、男女生表演朗读全文。五、总结:学完了这则寓言你想说些什么?六、实践作业请你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什么样的事情是“南辕北辙”?(如果发现了就告诉亲人、老师和同学)。南辕北辙教学设计篇2教材分析:《南辕北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教学目标: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教学准备:南辕北辙的故事录象、(生字、对话)的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教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谁能说说你都读了哪些?1、学生回忆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举例说一说。生1: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生2:我读过龟兔赛跑。生3:我读过南辕北辙。(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唤起他们对旧知的回忆,为后面教师直接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做了铺垫。)2、教师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及发展史。教师:看来,大家真是读了很多,更可贵的是你们还把这些故事都积累在大脑这座智慧宝库中。你们知道吗,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师用惊叹的口气说)。听到这,你有什么感觉?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还以为只有几百年呢。生:真没想到,它在我们国家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了,太了不起了。师:是啊,你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我听到刚才有个同学说读过南辕北辙,还有谁读过这个故事?多数学生举手。(设计意图:教师介绍寓言的发展史,激起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赞叹之情,使他们更加喜欢阅读这种文学体裁。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对寓言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3、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简要介绍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梗概。师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并面向全体学生说:我们大家愿不愿意跟着老师再来了解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生:愿意。(设计意图:把对新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体现了联系旧知建构新知的教学理念。)二、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1、认识“辕、辙”.a、请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b、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辕、辙”的生字卡片。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c、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师: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1、理解“盘缠、把式”等词。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生:我不理解“盘缠”这个词。师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这个词。生:我不懂“把式”。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生:好车夫。(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当今教育之必须。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得到发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