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民族医学简介:云南中医学院自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以来,就以发掘、整理、研究云南民族医药和培养民族医药人才为己任,经过几代云中人的努力,学院在整合社会资源,推进民族医药科研、人才培养及学术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养了一批民族医药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在这片红土地上谱写着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医药的绚丽篇章。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我院苏涟教授、曾育麟教授、杨国祥教授、罗天浩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学者,积极投身民族医药教学、科研工作之中,他们爬山涉水,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对民族医药进行了调研、收集、整理和提炼总结,编写出版了《中国民族药志》、《云南药用植物》、《民族药学》、《云南民族医药》等十多部民族医药专著;曾育麟教授提出的“从民族药中发现新药”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1987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首届世界民族药学术大会上荣获金奖,开拓了民族医药研究的新领域,并于1986年率先在国内培养民族药硕士研究生,培养了一批民族医药高级人才,奠定了民族医药学科发展的基石。进入二十一世纪,民族医药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云南中医学院党委、行政审时度势,根据我省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将民族医药作为特色建设学科加以建设,在机构、人员及经费等方面加大了投入,极大地促进了我院民族医药工作的发展。2004年组建了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药研究发展中心;民族医学学科于2006年先后被批准为院级和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吹响了民族医学特色学科建设的号角。在学科带头人郑进教授的率领下,学科建设依托云南民族医药得天独厚的优势,立足于多元一体民族医药体系,以傣医药、彝医药为重点和突破口,在民族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研究创新团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开展工作,通过近五年来的努力,开创了我院民族医药科研、教学等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自2006年至2010年学科建设以来,学科以民族医药研究发展中心为平台,申报建设了云南省高校“云南民族药现代研究重点实验室”和“云南民族医药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及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傣医学”,初步构建了我院民族医药教学、科研的平台。学科建立了现已拥有30余人民族医药研究团队;招收了我国首批中医专业傣医方向的本科生;培养了十余名民族医药硕士研究生;承担或完成民族医药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5项。现在研科研经费300余万元,学科建设经费200余万元,项目建设经费700余万元;学科成员共发表民族医药方面学术论文206篇,出版民族医药教材、专著22部。其中编写出版了我国首部“二十一世纪傣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编撰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白族医药专著《云南白族医药》和第一部纳西医药专著《纳西东巴医药研究》等民族医药专著。2009年“傣医药理论的整理研究”项目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民族医学学科跨越式的发展。目前有两个研究方向:一、云南民族医药理论及文献整理研究方向民族医药理论及文献整理研究是继承和发展民族医药事业和民族医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从民族药中寻找和研究开发新药的重要依据。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在与疾病的长期抗争中,创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药。由于各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条件和疾病状况不同,在民族医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医并存的局面,因此,对民族医药的研究,既要医药结合,又要将其纳入到各自民族的整个文化体系中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同时研究对象是多民族、多层次的,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特色。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各民族医药采用不同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是提升民族医药理论研究水平的关键。以多学科研究为手段,以傣医药、彝医药为重点,对云南民族医药基础理论和诊断治疗经验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开展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收集、翻译整理研究;民族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名老民族医药师的经验继承与整理研究;民族医药治法、用药经验的收集整理的研究等。(二)方向学术带头人介绍郑进男,1958年出生,汉族,教授,云南中医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民族医学”学科带头人、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带头人、院级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术带头人。1983年云南中医学院中医本科毕业、1989年湖南中医学院中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3年获上海外语学院西班牙语专科学历。现任中华中医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副会长、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云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云南省卫生科教管理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云南省分会理事、《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编委等。先后参编、主编《纳西东巴医药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急症》、《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全国中医药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