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多媒体时代,我们怎样阅读[聚焦]约3971字近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做好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舆论氛围和文明风尚。其实,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会为更多的阅读的文化所吸引。温家宝总理曾向文化媒体说过: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天天放在我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今年,温总理在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直播室,与网民进行对话时,谈到了自己的读书生活。他说最近在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然后说到对大家读书的期望:“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那么,多媒体时代,人们在怎样阅读?100个人的阅读阅读已经成为泛读100个观众眼中有100个哈姆雷特;100个人眼中有着100种不同的阅读观,因为他们的习惯、职业、年龄不同,阅读观也不同。这100种不同的阅读观汇集起来,也许就生动地描述了我们与阅读的距离,看它究竟是越贴越近,还是渐行渐远。为什么阅读?也许小时候,我们没有太多的娱乐项目,口袋里也没有什么零用钱,那时最大的乐趣是去一个课外书多的同学家里看书,家里有一套少儿百科全书的入会被许多同伴羡慕。那现在的八阅读为了什么?从调查来看,有48%的人是为了打发时间,33%的人是为了查阅资料,还有19%的人是因为工作需要。在35岁以下的调查对象中,选择打发时间的人数更是达到了7成以上。不少调查对象表示,现在垃圾时间越来越多,阅读已经成为泛读,包里总会随时放着杂志或者报纸,有空看几眼。在哪里阅读?80%的人都选择临睡前及上班坐车途中,颇合古人马上、厕上、枕上的“三上”阅读习惯。上海曾做过一次地铁读物调查,发现乘坐地铁时大多数人无所事事,于是车厢内兜售的报纸便特别好卖。而在英国,地铁里手提一把雨伞、腋下夹一叠报纸则成为一种标志性象征。临睡前阅读,在两个年龄段中都很受“欢迎”,卧读的做派虽然不利于用眼健康,但却成为现在很多人阅读的习惯。有调查对象推荐了几类睡前读物:一类是类似“心灵鸡汤”的短文,拿起来便可以读,困时随时可以放下;另一类是外语读物,一般翻上几页就让人产生倦意。切不可看的是悬疑、侦探类小8《新闻世界》说,越读越精神振奋,恨不得一气读完。因为现代人阅读习惯从知识性阅读转向了消遣性阅读,在阅读书籍上也从原来的“科学类”变成了“休闲类”。调查中,仅有6%的人最喜欢科技类读物,而选择自然科学类的仅有1人。大部分人选择文学类以及其他,这个其他包括了休闲类杂志,摄影、金融类读物等等。花多少时间阅读?我们把阅读投入分成时间投入与金钱投入。而随着网络的越来越流行。以往传统的纸质阅读之外,又增加了网络阅读,对于35岁以下人群而言,现在获取资讯的最主要渠道已经成为网络。其中73,52%的人每天会花超过1小时在网上,而在看书、看报、看电视上选择超过1小时的比例很少。其中也有极端个例,一名女性调查对象在“每天花多少时间在看电视上”选择了“15分钟以下”后还不过瘾,在问卷上又写下了“几乎为零”。她表示,自己刚装修的新家,根本没有添置电视,在电视的位置放了一台投影仪,为了平常看看电影。花多少钱阅读?在35岁以下人群中,关于“一年中买书费用”,选择100元以下和1000元以上都只占5%左右。而大部分人选择500-800元和100-500元之间,按平均每本书20元计算,大约一年的购书量在5-40本之间。但在“买的书一般多久能看完”的问题上,恰恰与前一个问题相反,选择1天和超过1个月的人占了55.9%,阅读快、慢的比例大约是2:8。很多人读得慢的原因,是仅仅在睡前或者上下班路上读上几页。在35岁以上人群中,大部分人上网络阅读时间为30-60分钟,超过1小时的较少,而看报、看电视的时间多于年轻人。到哪里买书?由于35岁以下人群在网络上消耗了大多数时间,在买书渠道上,网络购书也渐渐替代去传统书店购书,约88.2%的人上网购过书,而其中又以女性居多。一位女性调查者说,等待有人把书送上门的感觉是非常好的,折打得多,还经常有赠品。现在她的办公室同事,大都不去书店,最多只是在报刊摊上买些报纸、杂志。但在35岁以上人群中。网络购书的比例则没有那么高。有人坦言,更喜欢到书店拿着书翻看挑选的手感和味道。但这两部分人群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去图书馆的次数少了,最近一次去图书馆在一周前的仅有17%,而选择1年前的则有46%。调查显示,目前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受着不同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