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雨星****萌娃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重庆八中2020—2021学年度(上)半期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及其对经典理解的影响,今天依然可以看到。“西学东渐”这一思想背景,使我们可以在更广的文化参照视野之下反观经典自身,从经典中读出以往的思想家们未能读出的新的意义。仅仅封闭、限定于单一传统,无助于理解经典的深沉内涵。基于上述前提,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似乎需要再思考,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二十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经典受特定的文化、民族和地域影响而形成,同时又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价值。中西方不同文化相互作用,使经典具有了普遍意义,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借鉴西方的历史文化成果,我们可以从经典中读出前人未曾发现的新的意义。“新儒学”学者们融合西方观念诠释以往经典,其学术目的是回归或延续儒学。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文章在解释经典的“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时,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文章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来论证打开眼界有助于深入把握经典。文章批评了忽视经典的普遍意义的思路,并由此引出“学无中西”的“新儒学”。“承认……,就意味着……”和“基于上述前提”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推理思维。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跳出经典的特殊性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新儒学”既接受西方文化观念也批评西方文化,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外来语在输入时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观念,进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对经典的理解。“以中释中”的尝试在现实中走不通后,王国维开始倡导“学无中西”的理念。(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吴良镛:筑梦人生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理想。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回国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