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北京市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规划总体情况介绍王强张晓昕王军韦明杰【摘要】在2012年“7.21”暴雨内涝灾害和2013年国务院“23文”的背景下,北京市开展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规划。规划以减少洪涝灾害,确保城市安全运行为目标,确立“防、渗、蓄、排、管”的规划思想,内容涵盖基础研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相关法规、管理体系构建四大部分,细分为14个专题,计划按三期开展工作。本文介绍供国内城市内涝防治规划工作交流。【关键词】城市防洪防涝规划1.规划背景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支撑和保障城乡发展的基础和命脉。兴水利、除水害,是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事。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要求全国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012年“7.21”暴雨之后,北京市市委书记郭金龙指示“要按照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解决首都的防汛排涝问题”。2013年3月,国办发[2013]23号文,要求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因此,为有效地指导中、长期北京城市规划和防洪防涝工程建设,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必须尽快编制与首都政治地位、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要求相适应的防洪防涝系统规划。本次规划工作是在北京市规划委和市水务局共同组织下,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候中心、北京市水文总站、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研究和编制。2.规划目标和原则12.1规划目标按照建设“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的要求,完善中心城的防洪防涝系统,减少洪涝灾害,确保城市安全运行,把北京建设成为安全的宜居城市,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2.2规划原则(1)坚持城乡统筹和流域统筹的原则妥善协调城区与乡镇、流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按首善之区的标准要求,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加强城乡防洪防涝基础设施的建设。(2)坚持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的原则一是以严重内涝积水区域(例如环路下凹立交桥)为重点,从全局排水系统出发,编制雨水管道系统、河道系统、调蓄系统及小区雨水控制等综合治理方案,减少这些区域的积水灾害;二是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和时序,为北京市重点功能区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撑。(3)坚持防洪防涝、雨水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雨水管道系统、河道系统排涝设施建设的同时,规划在小区、单位、学校、公建区、工业区等场所,采用绿化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低洼绿地、渗井等低冲击开发措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外排量,同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即采用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区域防洪防涝能力,另一方面大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4)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为加强对新建、改建建筑、小区和市政工程建设的雨水的控制与利用,需要编制相应的法规、标准和设计导则,改变以往单纯的雨水排放理念,加强雨水的控制与利用。另外需结合积水风险预测、交通疏导等情况,提前编制超标降雨预警和应急保障非工程方案。(5)坚持科技创新,科学合理规划的原则以现有排水系统设施为基础数据,采用先进工具建立城市排涝系统模拟模型,对中心城排水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对超标准降雨进行风险分析,最终科学合理地指导规划方案的编制,为制定防汛应急预案提供技术参考。(6)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防洪排涝设施基础性和公益性原则一是结合近、远期规划,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分期实施;二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公共参与的协同机制,发挥公共财政在防洪防涝设施规划建设的保障作用。23.规划思路在现有北京市总体规划“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防洪排水体系基础上,规划按照“防、渗、蓄、排、管”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强制性标准,加强精细化管理,科学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实现中心城防洪防涝安全和雨水资源利用的目标。防洪系统:规划永定河卢三段左堤按万年一遇、右堤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保障中心城防洪安全。渗蓄系统:规划采用低洼绿地、透水铺装、渗井(坑)、调蓄水池等措施,对小区和道路进行雨水渗蓄,在源头对雨水控制和利用。蓄洪系统:结合城市环状绿化隔离带,规划建设西郊砂石坑、南旱河等蓄洪区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