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南六省音乐优质课比赛情况介绍中南六省赛课活动其间,本人边观摩参赛课边与湖南与会的老师们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交流观感。在此再次与同行们交流。六省活动报道1:听了一节充分体现了中国式奥尔夫教学特点或奥尔夫教学中国化的音乐课,很美,很有创意。由武汉音乐老师执教,材料为台湾民谣《月光光》。用轻柔的演唱,加上三角铁、蛙鸣筒,两个奥尔夫教学用木琴,一个高音钟琴,手搓揉白色塑料袋表现出的渐强渐弱效果,创设了一个“池塘月光”的意境,且让学生在每个环节都得到了充分的参与表现。教学很流畅,很具有音乐性,即让学生享受了音乐学习的过程,又在最后达到了很具艺术性的表现效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六省活动报道2:又有一节不错的小学三年级欣赏课《苗岭的早晨》,由河南省一位能跳舞善于表演的男教师执教。欣赏教学紧密结合参与表现进行,第一乐段欣赏时“主唱”,唱音乐主题,体验苗歌音调,模仿鸟叫声;第二乐段欣赏时“主跳”,学习苗族板凳舞步参与表现音乐,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老师动作,同时还将音乐主题进行了填词演唱,边唱边舞。该课以参与表现的方式感受音乐、熟悉音乐主题、关注乐曲结构、了解相关文化,体现了小学中低年级欣赏课的特点,值得借鉴。另外,执老师很投入的与学生一起参与表现,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基本是模仿教师的动作参与表现,使教学更具流畅性和表现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表现很充分,有效果。六省活动报道3:广东一男教师执教的小学三年级音乐课《我心中的国歌》,以唱好国歌,唱出自己心中的歌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时教师将教学重点引向了歌曲创作表现技法的探讨,重在与学生探讨国歌如何演唱,国歌为什么需要这样演唱,但没有指导学生用什么样的声音,找到神圣国歌、激情国歌的演唱感觉。到最后学生基本上还是以原来的方式唱国歌,教学的前后学生在演唱国歌的声音和情感表现上没有质的提升。用过于理性的方式来解决感性的问题,效果注定会不如人意。遗憾!六省活动报道4:海南的小学二年级音乐欣赏课《森林中的铁匠》。该课教学定位不太准确。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要听辨出《森林中的铁匠》分几个乐段,了解何谓标题音乐,且以较理性的方式,是否在为难学生?教学的分段赏析同画面图解音乐,是否过窄且不够音乐性?学生参与现时用动作图解音乐,是否有表现价值或仅为了让学生动起来?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六省活动报道5:广西的以唱歌为主的初中音乐课《盘歌》。我最不愿意在此节课看到的环节终于出现了,要学生学习舞蹈表现动作,并还要不擅长舞蹈且不愿意上台表现的初中生上台表演舞蹈,舞蹈动作创编更是为难学生。该课的重点应该是指向对“盘歌”文化认知和唱好此首创作的盘歌。前者做得不错,而指导唱好盘歌则完全没有做到。歌词创编是比较精彩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善于和喜欢的一种创作形式,但应该是唱好歌曲后的一种拓展和补充。至于为此首盘歌创编的舞蹈动作,可欣赏,可分析舞蹈动作表现的特点,且不宜多说,一带而过即可。学生学习舞蹈动作则完全没有必要。六省活动报道6:湖南初一唱歌课《三月里的小雨》,这节课是一种新的尝试,想让初中学生用一种轻松、自然的演唱方式学习演唱校园歌曲《三月里的小雨》,同时了解校园民谣体裁音乐表现特点。教学重点是在演唱技能上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唱好歌曲,充分体现出唱歌教学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淡化了学唱歌曲环节,而强调演唱指导环节,且在教学中多采用“清唱”形式演唱,目的是利于教师聆听学生演唱和及时指导。该课整体来说还不错,目标定位准确,且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在指导演唱环节过碎,用时过长,学生完整演唱表现太少,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如果能在高潮乐句的演唱技巧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收获会更大。六省活动报道7:广东的高中音乐课《滇彝民歌》。该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欣赏海菜腔片段,感受和分析其音乐特点,并随乐尝试演唱一句海菜腔,加深体验;欣赏《阿细跳月》视频,了解跳月文化,分析跳月音乐特点,并让学生尝试参与表现跳月的舞步;拓展欣赏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此节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运用都体现出初中低年级音乐课的特点,该课更适合于在初中低年级教学。六省活动报道8:湖北的初中音乐课《江南诗画》一课,让我想起了课改初期,老师们对新的教学理念一知半解,又渴望能上出表现课改理念的音乐课,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类似此节的音乐课,音乐课中什么内容都有,唯独少了音乐;教学中什么形式都想运用,却没有考虑形式于内容是否有意义。一节课在忙忙碌碌中结束,可学生难得说出收获。音乐审美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理性的辨识能力和感性的体验能力(宋瑾)。我想这样的课于学生而言,这两方面都不会有收获和提高。六省活动报道9:广西的高中音乐课《感受钢琴即兴伴奏的魅力》。此节课的内容和方式都不太适合于高中学生,学生没有学习的基础,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也值得商榷。如果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