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原载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年.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_原载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年.doc

_原载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年.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原载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年第六卷·第一期,77-81页。挥之不去的“东方主义情结”——解读谭恩美小说《灵感女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张洪伟岳林内容摘要:谭恩美的第三部小说《灵感女孩》从姐妹关系的角度再现了中美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但不难发现,谭恩美在书中所描绘的中国姐姐的超常能力、鬼语言说、轮回转世以及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故事,仍是在不自觉地迎合美国主流意识对中国的印象。小说虽仍以“和”收尾,但在此过程中,是中国姐姐对美国妹妹“无条件的爱”最终促成了中西的融合。以上种种,无不显示了谭恩美挥之不去的“东方主义情结”。关键词:东方主义巫婆迷信异域风情无条件的爱《灵感女孩》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灶神之妻》之后与1995年推出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中,谭恩美再次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模式化的“中国邝姐姐”形象,一个能与鬼魂交谈的、成日讲述着“轮回转世”的巫婆形象。而另一主人公“美国妹妹奥利维亚”的中国之行,则从西方人的角度再现了原始神秘的古老中国。谭恩美所创造的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中国人形象、中国故事无形中迎合并加强了西方人所期待的中国形象。此外,中国姐姐对美国妹妹单方面的、无条件的爱与忠诚将前者置于后者的“奴仆”之位,也暗示了中西文化的权利失衡。虽然小说仍是以中西文化融合结尾,但其代价却是中国姐姐的生命换来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读者仍可从中体会到谭恩美挥之不去的“东方主义情结”。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巫婆式的中国姐姐及充满迷信色彩的中国故事长久以来,在西方人眼中,“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正常的”[1]。如汤亭亭所言,“对西方人来说,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神秘,那样不可理解了。甚至于一听到中国这个词,马上想到的就是远古的仪式,极富异国情调的茶还有迷信。”[2]在谭恩美的笔下,中国迷信已被发挥地淋漓尽致,成为她的创作工具和吸引西方读者的法宝之一。谭恩美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不少巫婆式的中国人形象,如《喜福会》中的四位中国母亲,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巫婆”的性质。在《灵感女孩》中,可以说,谭恩美又“变本加厉”地再塑了这样一个“邝姐姐”。小说开篇便是“我的邝姐姐相信自己具有阴眼。她看得到那些已经去世、现在住在阴间的鬼,那些鬼会从冥界来拜访她位于旧金山巴尔博亚街的厨房。”[3]相信西方读者一开始便会被牢牢吸引。基于谭恩美的上两部作品,对此类中国人形象,西方读者不会再感到陌生。邝具有许多“超常能力”,如未受过技术训练,却能在瞬息之间精确地指出电路中的出错之处;与人握手时便可诊断出病症;将手放在患者伤痛之处就可消除他人焦虑等等。最奇特的是她可以联系阴阳两界,不仅可以与鬼魂交谈,还能借用“隐秘感官”召来阴间的鬼魂,甚至还会驱鬼、抓鬼。这些都是一个“女巫”形象的再现。此外,在《灵感女孩》中,谭恩美动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让中国姐姐邝讲述离奇的“轮回转世”故事。邝相信来世今生。她认为,在前世的太平天国时期,她与来自美国的班纳小姐相遇相识相知;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际,两人阴差阳错,与各自的情人永世分离;百年之后,她们分别转世为邝和奥利维亚,相遇在美国洛杉矶等等。还有一则也非常离奇,五岁时,邝与同村另一女孩小包子同时被淹,但后来她的灵魂转入小包子体内复活了,而小包子的灵魂则与邝的躯体一起死亡了,所以说,现在的邝是两个人灵魂和肉体的结合如此等等。邝的鬼魂、转世、灵魂出壳故事,对奥利维亚而言,纯属邝的梦境,是胡言乱语,是中国的迷信。后面,谭恩美又记述了一场中国传统的丧葬。丧葬的隆重仪式,如设灵堂、画丧符、死者的服饰、棺材上绑着的公鸡等等,无不符合了西方人想象中的“迷信”中国。“东方”、“中国”这些字眼在西方人眼中本身就充满了神秘的味道。谭恩美在此大肆渲染,无疑是在迎合西方人的猎奇心理,更是大大强化了中国人的“迷信”色彩。二.构筑中国之旅,解说异域风情谭恩美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灵感女孩》套用了《喜福会》、《灶神之妻》的叙事模式,安排了两位女主人公交叉叙述。由中国姐姐邝讲述在中国前世今生的故事。种种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鬼魂转世故事无疑吸引了众多西方读者的目光。而对美国妹妹奥利维亚,谭恩美则用想象为其安排了一次中国之行,亲自为异域风情的中国进行一次“美国式”解说。刚登上中航的飞机,奥利维亚看到中国乘务人员的穿着,便认为是“莫名其妙的时髦选择”,更因此对中航失去信心。到达桂林后,奥利维亚把镜头“更多地对准中国人生活中平凡和单调的方面”,[4]对桂林美景视而不见,却着力描述了嘈杂肮脏的农贸市场、拥挤的食摊、不伦不类的中国建筑。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奥利维亚眼中,“就像是一张俊俏的脸庞配上了媚俗的口红,豁裂的牙齿,且因周期性的病痛而显得积重难返。”[5]而到了贫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