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合集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语文教案篇1第一课时本节课目标: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和自信心。2、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在联系,合理想象,写出完整的、有意义的故事。3、能够做到叙述清楚,语句通顺。4、鼓励大胆新奇的想象,有创意的表达,并融进自己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领悟到如何写出情节完整的,有意义,有创意的故事。2、指导学生把故事写得有趣。教学过程:一、导入示标:1、导入:今天,我们来写故事。把课文中读到的故事写下来。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二、布置自学1、出示自学题: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来,先自己练习说说其主要内容。2、学生自学。三、检查自学。指名学生介绍自己将要写下的故事题目和主要内容。四、精讲精练本课的精讲点:1、选择最喜欢的故事,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2、组织同学汇报:谁来说说你或者你们组写出了什么故事?根据学生编出的故事,相机生成,提炼出编故事的要点:(1)有情节(2)有意义。3、拓展学生习作的思路:大家写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当然,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说一说。4、指导学生怎样写: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你写的故事让大家都愿意听,愿意讲呢?你有没有什么好点子?5、教师点拨,总结:叙述清楚,语句通顺。请大家试着把故事编得有趣儿,让大家都喜欢听,同桌互相讲一讲,相互提提建议。大家看,咱们班的同学多了不起,编什么样的故事,怎么编故事,这些都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真是编故事的能手,一会儿,我们就试着把这些故事写下来,有没有信心写好?6、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说出各自的想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编故事要有情节,有意义,有创意。学生自由表达。学生提供好方法。同桌互相讲编出的故事。五、课堂练习。1、本节课作业2、学生完成3、当堂反馈六、总结提升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2.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3.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7段,积累描写色彩的词句。教学准备师生一起搜集北京的风景名胜图片。教材简析北京,在每一位炎黄子孙心目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歌颂北京的文章数不胜数。本文独辟蹊径,从“北京的色彩”这个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北京的美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课文先用“壮丽而辉煌”五个字写总体感受,然后从层林尽染的秋林和风格各异的建筑两方面,以细腻的刻画,展现了北京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语言优美。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词句,体会情感,积累语言。本课的重点在“色彩”,要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体会北京的特点,受到情感的熏陶。建议1~2课时完成。解读与提示*“四季常青”是本课出现的第一个描写色彩的词语。一个“飘”字,表现出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红色的海洋”“红彤彤”写出了北京城在作者心目中色彩单调的印象,反衬了后来北京色彩的.丰富。“壮丽而辉煌”,是对北京色彩的总体感觉,在课文第4~8段中,作者用详尽的笔墨,从北京的秋林和建筑两方面具体描写了北京的色彩。“偏见”:片面的见解,不公平的见解,成见。*第4段用细腻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秋天的树叶,学习这一段时要和课后第2题联系起来。第一句是总写句,概括了秋天的树叶带给作者的感受,作者用了“征服”一词。征服:本义指用强力使别的国家、民族或自然屈服,在这里指北京的树叶令作者感到心旷神怡。第2、3、4句具体地描写了在从机场进入市区的路上,作者欣赏到“绿色”时“又惊又喜”的感觉。教学时要紧扣作者的感受,作者“惊”的是居然在绿色中又呈现出“千百种奇妙的色彩”,一连串“AABB”式的词语(“深深浅浅”“闪闪烁烁”“团团簇簇”)点缀在句子中,语言显得靓丽;作者“喜”的是北京的色彩虽纷繁但又十分“和谐”。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协调。第5、6句则用了两个比喻表现了银杏树叶的曼妙。裱制:用纸、布等衬托、装饰字画、书籍等。“纷纷扬扬”突出了树叶的轻盈,“黄绢裱制的小扇面”突出了树叶表面的细腻、光滑。尽量多朗读,以读代讲,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北京之美和作者被“征服”的惊喜。背诵这一段时让学生理清层次,逐层背诵。*第5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香山红叶的色彩,金黄、橘红、曙红、猩红、赭石……引导学生在读句子的基础上,抓住两处省略号展开想象,还有哪些颜色。在想象中让香山红叶的色彩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丰富起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所说的被“征服”的原因。这段中提到的“黄栌”是落叶灌木,花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