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黄鹤楼》赏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5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菩萨蛮·黄鹤楼》赏析.doc

《菩萨蛮·黄鹤楼》赏析.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菩萨蛮·黄鹤楼》赏析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这首诗写于1927年春。自唐后,少有黄鹤楼诗作者,盖因崔颢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成为千古绝唱,连诗仙李白也望楼兴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用诗歌来写黄鹤楼而不落前人窠臼,大非易事,用《菩萨蛮》来写就更难。《菩萨蛮》是小令,限8句4希?4字。两句一韵,平仄交替。《菩萨蛮·黄鹤楼》写景气势磅礡,令人心胸为之一振,抒情则意境幽远,发人深省,发感慨,寄忧愤的词风,如雷霆振人发聩,如战鼓催人奋进。毛泽东诗词赏析课期末论文2以诗而论,毛泽东同志谦虚地说他自己还未入门(见写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但事实不是如此,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主席不仅是革命家,还是诗人,这确实是最恰当的评价。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对文艺作品的要求是说:“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后来,他在给陈毅同志探视的一封信中,又再三强调“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他自己也用诗词这一文艺形式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斗争和政策、策略,形象地再现革命斗争的壮丽图景,用诗词语言对这些政策、策略和革命思想进行艺术概括。写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菩萨蛮·黄鹤楼》,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诗人通过诸如“茫茫”、“沉沉”、“莽苍苍”、“锁大江”等凝重沉寂的景象的描绘,暗示大革命遭到重大挫折的形势。当时,许多同志彷徨、失望、悲观、消极,甚至有人动摇、叛变,“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但毛泽东自己则“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这里,在字面上没有说出,而我们却可以体会得到诗人深沉的忧愤,并向滚滚东流的江水盟誓,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句中激荡着百折不回的澎湃心潮。臧克家先生在《文艺学习》第三期《读毛主席的四首诗》一文中指出,此词的写作特色主要是寓情于景,既写黄鹤楼怀古又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富有艺术魅力。毛泽东诗词赏析课期末论文3上阕首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词语雄浑有力,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波涛滚滚由西向东一泻千里的长江,从我国中部流过,还有贯通南北的京汉和粤汉两条铁路穿越我国大江南北,景观雄伟。这里的“一线”二字用得极为精确,因为站在高大的黄鹤楼向下眺望,京汉和粤汉铁路相接的形状确是“一线”。“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这两句写的是近景,其中用一个“锁”字,把在如烟的迷茫一片的细雨笼罩下,隔江紧紧相对的龟蛇二山(龟山在汉阳,蛇山在武昌)好像要把大江东去的巨流都封锁起来似的,真是把静物写活了。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下阕既含怀古之意,又抒慷慨激昂之情。过去的东西,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了,而今天呢,我们要改变历史方向,站在黄鹤楼头,对着眼前的景象,想到祖国远大的未来,一种自豪的乐现得情感化为词句冲口而出:“心潮逐浪高”。安旗同志在《谈》中,却对臧克家先生这一观点作出批判,她说:“毛主席词中写景部分,都不是单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寄景于情,因此我们必须从整个情景交融的意境出发,才能充分领会词中的丰富内容和深远的情感。但是臧克家先生却把某些地方机械地划分为:某处写景,某处抒情。我觉得用这种情景割裂的方法来解释毛主席的词,恐怕是会损害作品的完整的意境的。而且一般来说,对于任何优秀作品的赏析和分析,恐怕也不宜于用这种方法吧?”毛泽东诗词赏析课期末论文4我个人同意安旗同志的观点。作者毛泽东对《菩萨蛮·黄鹤楼》的自注写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夏季是指另外一首诗《西江月·秋收起义》,这两首诗并称为“井岗组诗”)。”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政治家诗人,他带领了中国人民开创了崭新的明天,胸怀大志向大报负。所以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以往文人骚客的思想感情上。“茫茫九派流中国”,茫茫,辽阔深远之意,也指模糊不清。九派应指九州。诗人身在武昌江边,目视滚滚江水东奔九江,于是联想到九州。九州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后泛指全国。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流,寻求。诗人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需要注意的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