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物质的密度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质的密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物质的密度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也为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3、情感与价值目标: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三、教学重点:1、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2、密度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四、教学准备:天平和砝码三套、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10m、20m、30m的正方体木块。(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三)教法、学法教法:实验法、讲解法等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等(四)教学过程程设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新课引入。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新知学习。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新课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下面我们看一个问题。【图片1】如何鉴别两个貌似相同而实质不同的物质呢?是银制品还是不锈钢?【图片2】是金条还是镀金铜条?【故事1】20xx年,家住红旗村的何家贵老人和老伴被两个上门的骗子骗走20xx元血汗钱,换到手的只有一块一文不值的破铁块!据何老汉介绍,几天前来了两个中年人,自称是上海来的地质队员,判断这里肯定埋藏了稀世宝物。两个人随即掏出了工作证、身份证等证件给何老汉“检查”,之后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一个据说是探测器的黑盒子,在何老汉的陪同下上了老汉后院的小山坡上,果然挖出了一块亮闪闪的“金块”,说这是清朝的文物,价值15万元,不如大家各自分5万元算了。最后两人哄得老两口拿出了20xx元钱。临走时,两人留下一张欠条,一再表示他们会尽快赶回来拿钱赎宝,并叮嘱老两口“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以防坏人来偷”。到了晚上,何老汉两口子越想越不对劲,拿着金块到乡里的派出所报案,据民警介绍,这宝贝应该是铁一类的金属,仅仅镀了一层铜粉而已。【问题】为什么这些人会被骗呢?单靠测物体的质量能不能将其辨别出来?如何揭穿这些骗人的把戏?(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猜想和假设。)【图片3】同体积的圆柱体,质量不同。【图片4】比较相同体积物体的质量。【问题提出】1、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2、对于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播放视频】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实验】:1、出示天平、砝码三套和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请学生利用天平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并请学生测出这三个物体的体积。(设计意图:1、巩固天平的使用方法;2、知道这三个物体的体积相同)2、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再出示体积为10m、20m、30m的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分成两半,体积分成两半,物质的量也分成两半;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探究的欲望。)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新课标》指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要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探究的下一步。2、设计实验: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3、实验验证:请三名学生合作实验进行探究,其余同学观察思考,及时提出实验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项,教师加以指导。同时请其余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教材坐标图上描点。(设计意图: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并知道根据实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