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ppt
上传人:你的****书屋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5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ppt

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左传·僖公三十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一个国家)要越过另一个国家,在遥远的土地上开辟自己的边邑,您会懂得这是很难办到的。您何必灭掉郑国来扩大邻国的疆域呢?邻国的实力增强了,就等于贵国的势力削弱了。”古代汉语单音词的特点(2)灵活性古代汉语中单音词的用法相当灵活,这和单音词义项多、引申情况复杂以及古人表述特点、语境等原因密切相关。如《左传·隐公元年》“厚将得众”,《左传·僖公三十年》:“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两个“厚”既不指东西的厚薄,也不指程度的深浅,而是指土地扩大,势力增强。这就是根据特定的语境产生的意义,它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判断,寻求其合理的解释。(3)能产性单音词义项多,每一个义项都有可能与其他相关的单音词组成复音词,故其构词能力显得很强。如“中”,其义项多达数十个,常见者如“中等、中间、里面”等,仅由这几个义项与其他单音词构成的复音词就有数十个之多,如中人、中品、中才、中士、中足、中女、中户、中正、中古、中庸、中年、中心、中介、中央、中心、中流、夜中、居中、国中、城中、梦中、胸中、洞中、心中、意中、杯中、闺中、眼中,等等。二、复音词2.联绵词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根据联绵词两个音节在语音形式上的联系,可以有四种形式:3.双声兼叠韵联绵词(二)复合词(包括复合式与附加式两大类)(3)支配式。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例如:拾遗、摄政、执事、败绩、知府。(4)补充式。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以前一词根的意义为主。例如:束缚、匡正、平定、扰乱、击破。(5)并列式。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具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同义复词,如焚烧、问遗、逃亡、珍宝、技巧、疾病、断绝、罪过、声音、膏腴之类。这类合成词,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说明。例如“技,巧也”,“巧,技也”。(1)而率偏师,以修封疆。(《左传·成公三年》)(2)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左传·宣公二年》)(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4)齐王闻之,君臣恐惧。(《战国策·齐策》)(5)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6)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司马迁《报任安书》)(7)若仆大质已亏缺矣。(司马迁《报任安书》)(8)意甚愠怒。(《史记·李将军列传》)(9)数通使相窥观。(《汉书·苏武传》)(10)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二类是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是说一个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合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例如“国家”偏指“国”,而“家”不表义。(1)休祲: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且不辱使命》)“休”是吉兆,“祲”是凶兆,偏用“祲”义。(2)异同: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异同,偏用“异”,而“同”陪衬。(6)润之以风雨。(《易·系辞》)(7)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篇》)(8)孰云察余之善恶。(《楚辞·离骚》)(9)昔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令诸侯三岁而聘。(《左传·襄公三年》)(10)郑,伯男也。(《左传·昭公十三年》)(1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下》)(12)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传》)(1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1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15)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白头吟》)三类是变义复词。如口舌、方圆、骨肉、眉目、尺寸、风浪、笔墨、反正、矛盾、始终之类。这类合成词,是由两个具体意义不同而义类相同的词根组成。两个词根结合之后产生新的意义,而不是两个词根意义的简单相加。“骨”与“肉”的具体意义不同,但都是人体的一部分,属于同一义类,组合成新词“骨肉”之后,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战国策·赵策》:“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寻”与“常”的具体意义不同,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但它们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属于同一义类,结合成新词“寻常”之后,就产生了“平常”义。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今楚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战国策·楚策》)(2)韩,天下之咽喉。(《战国策·秦策》)(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4)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5)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汉书·苏武传》)(6)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轻薄。(《颜氏家训·文章》)(7)尤善丹青,图写特妙。(《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