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论文1-探索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改论文1-探索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doc

教改论文1-探索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坚持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探索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理念和必要性介绍过多,实践部分内容太少,怎样实践?实践的效果如何?都我没有涉及到。冯报祥吴宝禄杜利农(天津商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天津,300134)摘要:本文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出发,探索了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个性化学习”的必要性、基本理念以及模式方法,这既有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的目标,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关键词:以人为本;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个性化学习贯彻以人为本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卓越贡献[1]。笔者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对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是新生进入大学后所接触的非常重要的计算机课程之一,对奠定个人的计算机基础,为今后的计算机应用树立正确的方法与良好的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大学生生源结构与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变化,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日益凸显其必要性,针对该模式展开探索与实践,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意义深远。1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个性化学习”的必要性在大学新生里,持有多本“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学生与从未摸过鼠标的学生时有同时出现。在通常情况下,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无差别课程:无论学生的计算机背景如何,均采用同一教材、同一教学进度、同一实验要求。这种“粗放型”的课程安排,显然是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该课程“个性化学习”的必要性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我国中小学计算机硬件环境差异是“个性化学习”的客观基础。2)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的差异性决定了与大学相关课程衔接点的多元化。3)大学生生源结构、思维模式变化提出了“个性化学习”主观需求。目前,我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几乎百分之百,学生的思辨能力、维权意识与个性发展均达到较高水平;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许多学生提出质疑:Word这种软件,我们在小学和初高中学过三次了,为什么还要学第四次?这种质疑如果无法有效回答,将带来学生厌学与教学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疏导学生此类疑虑的有效方法是推广“个性化学习”模式,真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4)在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个性化学习”以其灵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更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的要求。2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理念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注重学生的主观努力、以体验式学习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1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个性化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个性化学习”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主要通过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首先,讨论“以人为本”应该基于现实世界,因为只有人才是现实世界的主体。高校作为现实世界中的实体是由人即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以及他们的活动构成的;以现实世界为坐标是理解以人为本的前提,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改革必须基于高校现实世界。其次,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应该始终把人视为主体和中心。能否实现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决定着发展的性质、结果和意义[2]。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的复杂社会活动,必然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物化的办学条件是教育成败的主导因素。因为良好的硬件设施能不能正常运转、能不能发挥作用,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所以,教学活动反对见物不见人。在讨论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实际效果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能否利用现有硬件平台发展与提升各自的能力,而学校机房面积、PC数量、免费机时政策等仅仅是条件而不是效果。第三,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全体的人,即每一个人,不是大多数人,更不是一部分人。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学习成绩、获得奖项数、获得证书数等“硬实力”方面;他们在“软实力”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社会责任感建立、文化素养熏陶、实际能力获取等等,这些“软实力”日渐成为企业选材的着眼点。学生“软实力”的提升,绝不仅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它与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有关,而高校的“三风”建设,涉及到校园中的每一个人,以高校为例,这包括全体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因此,一定要讲整体,讲团队,讲互动互补,讲相互配合,大家齐心协力、共谋共识,才能有所建树。第四,虽然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就全体人而言的,但基本群众应该是全体人中的主要成分。在高校中,学生是高校发展的创造性实践者,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最重要的主体。由此,坚持以人为本,显然必须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