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一下中國史龍騰版7-2人口與移民一、人口遷移(一)人口遷移的原因(1)背景:1.魏晉南北朝~隋唐,由於北方邊族多次入侵造成戰亂,不少地區遭受嚴重破壞,南方地區相對安定,因而形成北方人口大量南遷;2.北宋亡國之後,北人再度大舉南遷,中國國力更為南移(2)現象:1.北宋初統計,南方人口已超越北方兩倍,南方行政區域劃分越來越細,北方甚至得整併2.南方的開拓與時俱進:長江中下游、兩廣地區、西南各省、臺灣漸次開發,荒地、新疆域的拓廣與過剩人口的遷移息息相關。(二)人口南移的影響(1)帶來大量人口(2)引入較為進步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有利於南方土地的開發與經濟發展,進而促成文化、教育活動的昌盛。人口遷移導致傳統經濟、文化、教育重心南移的現象,大約出現在唐朝中葉。(3)南消北漲現象:唐後期1.南方興建的水利工程已顯著多於北方,江南的糧食生產已居於全國之冠,南方繳納的賦稅提供帝國發展的財政支撐;2.每年規定地方應舉送的科舉應考人數南方也占了顯著比例。宋朝南方經濟優勢持續顯著。文教發達,考上進士的人數也大幅超過北方,歷代朝廷都必須規定南北名額,適度減緩南盛北衰的現象,維持人才來源的區域平衡;明朝位居宰輔之臣的189人當中,南方人已占2/3強。但政治重心大致還是在北方清中葉動亂頻仍,朝廷仰賴地方團練、鄉勇平定。這些地方武力及其領袖不少出自南方,湘軍是最重要的代表。此外,革命勢力與領袖則以南方居多;南方政治勢力的茁壯,對於清末民初的情勢形成重要影響。二、人口增長與問題(一)人口消長的趨勢(1)比較明顯的人口增加案例:如戰國到秦漢、宋朝,以及明末到清中葉。(2)清朝之前,人口大致呈現反覆起伏的趨勢:人口無法持續而明顯成長的主要原因----1.戰亂;2.受限於土地開發與利用的技術。(3)具體消漲情形:西漢將近六千萬,魏晉南北朝因長期戰亂而人口銳減,隋唐回升,但仍有所波動。宋朝(約12、13世紀)應已超過一億人;明朝晚期約有1億5000萬人,清乾隆晚期突破3億,道光年間則超過4億,此一持續成長趨勢往後大致維持。(二)人口增長的問題(1)人民生活的困境:自宋朝以來,人口激增造成每戶的平均農地減少、資源匱乏、物價高漲、失業、貧窮等問題,輕則人民生活水準降低,嚴重時便滋生動亂。(2)自然環境受破壞:因為糧食需求殷切,往往造成土地過度開發,導致嚴重災害,如從宋~清朝梯田或圩田持續開闢,與山、水爭地,對於生態環境破壞極鉅。清朝乾嘉之際的洪亮吉(1746~1809)已經大聲疾呼人口增殖的危機,但未能引起注意。大約要再經過一百年,清末民初時才逐漸了解人口問題的深重威脅。(三)農業發展的對策(1)宋---中國人口首次出現高度成長:宋朝的因應土地開發、利用技術,以及水利設施、生產工具的進步,加上新作物的引進,也開始有所發展,當人口繁衍之際,這便能相當程度地解決糧食需求的問題。(2)明清1.人口大幅增長之因:主要受益於疆域的擴張、邊地的開墾、耕地面積的增加,以及美洲新作物的引進等,部分地區甚至有餘糧輸出,因而可以商品化。2.仍有人口壓力:糧食增加無法讓人人溫飽,至多只能減緩人口增加的糧食需求壓力,清朝的人口壓力仍然導致種種社會危機,成為動亂衍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四)社會控制的對策(1)背景:傳統王朝的權力大約只能到縣一級,為了維持地方秩序,更為廣大的鄉村往往必須加以組織,同時結合當地有聲望、能力的人進行管理。宋鄉村組織經過多次演變,宋朝形成「保甲制」1.方式:10戶=一小保(選一富戶為小保長);5小保=一大保(選一人為大保長),10大保=一都保(選富戶2人為都保正、都保副正);在10-30戶間設一甲,立甲頭一人負責收稅。2.功效:人口高度成長下,已肩負起維持地方治安與徵調賦稅力役的責任。明1.方式:明太祖為加強地方控制,設立「里甲制」,原則上每里有110戶,配合黃冊和魚鱗圖冊實行2.功效:使里甲制更能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和地方治安的維持,也使明朝人口統計、戶籍管理和社會控制更為精確嚴密。清1.由於人口的激增,宋朝保甲制或明朝里甲制到了中後期均逐漸改以地區來劃分,不再維持戶數的限制。2.清對於鄉村戶口的編審管理制度延續明朝,藉以控制縣之下的廣大農村明代以地域相鄰接的110戶人家,編為一「里」,和里戶數相同。一里中有里長10戶,其餘100戶,分為10甲,每甲10戶,每10戶置一甲首。每年由里長,甲首各一人率領一甲應役。如是者,每十年中,每里長與每甲首皆輪流應役一次,當年應役者稱「現役」,輪役者稱「排年」。十年後,查算各戶丁糧及資產的消長,再重訂里甲,仍以丁糧多募為應役的先後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