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社会发展对医院健康教育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护理学的发展,如何开展体现医院高水准保健服务,使病人真正享受到主动、全面、连续的身心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将其应用进展综述如下。1医院健康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医院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1]是指对特殊人群在疾病状态下进行的与疾病有关的医学与护理知识的教育。与对普通人群进行的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教育,共同构成了健康教育的完整概念。[2]1860年南丁格尔在其开办的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理学校的教学基本原则中就指出,“教育是护理的一部分”,并号召“护士应当同时也是卫生导师与宣传鼓动家”。[3]阐明履行健康教育是护士的分内工作。60年代美国医学会提出:医院是教育机构,医院对病人及家属都应提供健康教育。[1]确立了健康教育是医院的一个重要职能。美国要求注册护士把为病人提供必要的医学知识,指导其促进康复作为主要任务之一;英国也把培养健康教育技能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更重视把病人对保健服务的满意率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标准。[4]我国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健康教育”一词在我国广泛传播和应用是近十年的事。[5]有人对1988~1993年国内权威性《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学)进行了光盘检索,在病人教育的主题词下仅检索到7篇文章。其中4篇为载自《国外医学》的系列译文。[2]1987年王伟智撰文论述:护理的特殊范畴就是对有自理缺陷并有护理需要的人,提供治疗性帮助,增强其自理能力,而提供这种帮助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健康教育。2医院健康教育的最新研究进展2.1健康教育概念的探讨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达到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他的健康行为和问题,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6]我国学者王茂泽认为:健康教育是以全体人民为对象,通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分析二者异同在于:①前者教育范围在医院,后者在全社会而不是某一特殊区域。②前者教育对象是与医院发生关系的病人及家属,后者则是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特殊个体和群体。③教育目的都是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达到改善、维护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状况和文明建设。2.2医院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美国把医院健康教育确定为5步骤模式,即确定病人及家属的教育需求;建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执行教育计划;进行效果评价;形成健康教育的治疗模式。[7]颜巧元将健康教育确定为收集健康教育知识问题;列出病人教育计划;实施教育计划(包括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具体操作);效果评价4步骤程序。[8]无论5步骤模式或4步骤程序,其框架基本相同。都是按护理程序的方法和步骤,针对住院病人生理、心理、文化、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黄津芳将“健康教育”与我国一直沿用的“卫生宣教”进行了比较。[5]指出从卫生宣教到健康教育不仅是用词的交替,而是观念和工作模式的转变。即教育的最终目标由“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操作体系从一般“灌输”转变为教育计划的设计、实施和监测评价。2.3医院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研究健康教育学是一门涉及医学、教育学、行为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科学。[9]行为学、传播学和预防医学是应借鉴的主要基础学科。[5]因为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行为的科学,健康教育者不仅要考虑人们获得知识、改变态度行为的过程,还要了解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所以,必须掌握行为学理论。传播学关系到对不同文化、习惯和需求的人选择不同的传播方法,因而是健康教育者实践的理论基础。预防医学则是医院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现医院从单纯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型转化的主要内容。2.4在护理教学方面的探索唐弋以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在护理教育方面进行了模式化教育探讨。[10]护士的基本职责为: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护理发展的总潮流,简而言之可以说就是护理的社会化,即护理要适应新时期人们对健康的要求。[9]健康教育是为履行好这一职责,并且适应社会这一需要而开展的。在临床上是护理病人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是学习的重要知识之一。3医院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3.1满足病人需求是高质量健康教育的基础不同的个体、病种、疾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健康问题和需求。在向病人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3点:少、短、具体。即:①少而精,一般成年人一次可记住5~7条内容,为增强病人的记忆力,每次只讲3~4条。②具体指出病人应知道的内容。③使用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语,不应提供真正需要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