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科学小论文格式(精选14篇)人们对于天气的变化一直都非常关注,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培养语文兴趣,是掌握好语文的关键。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写作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科学小论文格式篇一依照滨州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滨院政[]107号文件的精神,教务处关于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通知[2009]第1期)的要求,加强管理,明确分工,切实做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使学生得到必备的基本训练和从事科学分析工作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每一项任务。一、工作进度表。1月15日―2月27日指导教师填写任务书、学生选题填写开题报告。2月28日―3月14日查阅文献、写开题报告、学生开题填写工作进程记录(1)。3月15日―4月26日收集资料、调查、访谈、撰写论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填写工作进程记录(2、3、4、5)。4月27日―5月31日撰写论文、提交初稿、全面修改、完成论文填写工作进程记录(6、7、8)。在填写进度计划时,每人要结合自己的分析情况,将时间细分,分成6-7个阶段,分别填写工作内容,但总体安排要依据本系的工作进度表。二、对指导教师的要求。1、有较全面的知识、教风严谨、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能够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学生。2、教师指导期间,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接触与交流。3、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每周进行一次质量抽查,每月进行一次工作总结。4、指导教师必须在学生答辩前审查完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填写考核评语。三、对学生的'要求。2、要尊重指导教师、团结互助、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3、要严格按照毕业设计(论文)手册的要求,认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手册所规定的内容。4、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应严格实行考勤制度。学生缺勤(包括病假、事假)累计超过毕业设计(论文)时间1/5以上者,取消答辩资格,不予评定成绩,须重新补做。5、毕业设计(论文)必须独立完成,一旦发现雷同、套用、抄袭他人成果者,按作弊论处。6、毕业设计(论文)结束后,应及时将成果、资料整理好交给指导教师。7、毕业设计(论文)的发明属于职务发明,未经指导教师同意,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不得公开发表。科学小论文格式篇二一、课程的定义。课程作为高等教育学一个重要的理论,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它就形成了不同的课程观。一是认为课程就是教学科目。这种观点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我国古代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术六艺。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众多教育学教材也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然而,这种定义只关注教学科目,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维度。现在我国各地的课程改革,已把活动和社会实践列入正式课程,这说明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是不周全的。二是认为课程就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一定义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以期对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看法。例如,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质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相对说来,这个定义考虑得比较周全。但是这一定义本身也存在疑义。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课程的主要特征,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放在学生实际的体验上。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影响,而不是教学活动本身。三是认为课程就是学习经验。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经验是学生在对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思考中形成的。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学习者,他们从同一活动中获得的经验都各不一样。所以,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作了些什么。也就是说,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认识到的或学习到的课程。这种课程定义的核心,是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二、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原因。高等学校从产生以来,课程就不断地发生变化。尤其是到了现代,有意识地进行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一)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首先,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张了高等学校的职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依次扩展了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职能。这一职能上的变化,必然要求课程也随之变化,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向多样化发展。其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