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加快发展临港集装箱物流业加快发展临港集装箱物流业摘要:随着世界贸易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港口现代物流发展水平已成为港口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蓬莱作为港口城市,如何运用得天独厚优势,突破发展瓶颈,积极探索集装箱物流业的发展路径,使集装箱物流业成为临港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已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关键词:集装箱现代物流业港口经济集装箱物流,是通过集装箱将装卸、储存、拆并、包装、运输、保管连贯起来,形成贯通全程的物流活动。港口运输能够以较低的物流费用换来货物的“大进大出”,由此吸引了工业临港化。临港工业的壮大,使现代港口从纯粹的运输中心发展成为综合物流中心。蓬莱作为港口城市,具有发展集装箱物流的明显优势。集装箱物流的发展将成为蓬莱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一、蓬莱发展集装箱物流的独特优势1、区位交通优势蓬莱位于烟台城西,南靠青岛,西邻龙口,毗邻大连、日本、韩国、朝鲜。206国道建成通车,连接沈海、荣乌两条高速的“高接高”项目列入省“十二五”规划,港口集疏运能力不断增强。蓬莱港到旅顺港仅66海里,比烟台港少23海里,是联接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最近的海上通道。按照规划,在建的龙烟铁路蓬莱段穿越蓬莱境内并在北沟镇和南王街道各设有客货中间站,在蓬莱港和栾家口港规划建设疏港铁路支线。在建的烟台蓬莱国际机场位于蓬莱市潮水镇,距烟台市中心43公里,距蓬莱市中心30公里,距烟台港、火车站35公里,距蓬莱港15公里,可与烟(台)大(连)铁路轮渡、烟台港、蓬莱港、龙烟铁路相互依托,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将加快我市与周边地区实现强强联合,加速形成一个资源聚集、产业聚集的经济发展“隆起带”,拉动现代物流业快速崛起。2、港口资源丰富蓬莱市海岸线长59公里,现有蓬莱新港、蓬长客港、栾家口港、安邦油港等四个港口,其中蓬莱新港、栾家口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京鲁渔业、蓬莱蓬源、蓬莱安邦、蓬莱港4家公用型保税仓库均集中于这两个港区。全市建有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其中,5#、6#、7#泊位可以直接停靠国际航线的外轮。8#泊位于2013年获得等级升级批复,由5万吨级正式提升为7万吨级码头,最大能停靠8.5万吨级的船舶。2012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2209万吨。总之,我市港口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广阔的发展腹地,可规划建设较大规模的临港型物流园区。3、产业集聚加强蓬莱是山东省船舶工业聚集区,京鲁船业、渤海造船是全省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造船重工产业成为我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以北方奔驰为中心的汽车配套五金行业初具规模;蓬莱新港先后建成3.5万吨级的木材专用码头年进口木材达120万立方;食品、粮油行业快速发展,中国名牌“京鲁远洋”水产品年出口创汇过亿美元,民和牧业的畜牧业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中粮等葡萄酒企业生产的葡萄酒更是远销全球。另外石化、能源、海洋重工等临港工业均发展态势迅猛,发展物流业有较好的产业支撑。据预测,到2020年,通过栾家口港进出口的货物将达到1605万吨,其中杂货及集装箱125万吨;通过蓬莱新港进出口的货物将达到2790万吨,其中杂货及集装箱50万吨。集装箱贸易的增加,必将带动集装箱物流业的迅速崛起。港口物流业与临港工业步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快速增长的良性轨道。二、蓬莱发展集装箱物流的路径选择(一)明确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战略我市集装箱物流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要抓紧开展港口发展思路、策略的战略研究工作,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弱点,扬长避短,在周边港口的激烈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由政府发改委、建设规划局、经贸委、交通局等部门成立“现代物流发展体系”领导小组,以集装箱化为重点,以新港、栾家口港及经济开发区、北沟镇为中心节点,抓紧出台集装箱物流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把物流产业链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作为整体来通盘考虑,在产业布局、选点、枢纽等方面科学论证,使物流业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相得宜彰。抓住建设烟台蓬莱国际机场的契机,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区,培育发展空港保税区、保税仓库,同时,加快构建空港物流信息平台,着力推进“大通关”建设。强化与区域物流枢纽公司和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的合作,构建山东北部空港物流枢纽中心。(二)高起点建设港口基础设施着眼于长远发展,蓬莱的集装箱港口发展要以建成第三代港口、发展现代物流业为目标,高起点规划、引进、建设一批集装箱港口物流项目,形成集装箱港口物流业的主体运作平台。当前要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大航运商、大码头运营商、社会财团投资或合作参与港口建设。在引进资金建设集装箱港口物流基础设施的同时,要注重引进其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和港口管理模式,提高港口运行的现代化水平,以高效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要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推进以集疏运和信息网络为重点的支撑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