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高三上学期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docx
上传人:92****sc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KB 金币:9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统编版语文高三上学期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docx

统编版语文高三上学期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9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统编版语文高三上学期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阅读材料】《绿色生活:我们的责任》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雾霾、水污染、垃圾围城等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这些挑战,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改变来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首先,我们可以从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做起。塑料袋、塑料吸管等虽然给生活带来便利,但它们难以降解,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其次,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频率,这样既能缓解交通压力又能降低尾气排放。此外,节约用水用电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洗澡时尽量缩短时间,避免浪费水资源;离开房间随手关灯,不使用电器时及时关闭电源。最后,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去,正确分类垃圾有助于资源回收利用,减轻填埋场的压力。总之,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共同守护好这个美丽的地球家园。【题目】1.(3分)下列哪一项不是文章提到的环保措施?A.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B.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C.增加城市绿化面积D.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去2.(3分)根据文章内容,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人口增长过快B.工业化进程加快及生活水平提高C.气候变化无常D.自然灾害频发3.(4分)文章建议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来节约用水用电?(多选)A.缩短洗澡时间B.离开房间随手关灯C.不使用电器时及时关闭电源D.使用节水器具4.(3分)文章呼吁大家从什么时候开始践行绿色生活方式?A.未来B.明天C.下个月D.现在5.(3分)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A.环保是一项短期任务B.个人行为对环保作用不大C.环保需要长期坚持和共同努力D.地球已经无法挽救【参考答案】1.C2.B3.A,B,C4.D5.C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题目:秋日黄昏秋风在耳畔低语,落叶如诗行在大地上书写着岁月的故事。城市的一隅,老梧桐树下,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长椅上,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书卷。他的目光时而停留在书页上,时而望向远方,仿佛在与时光对话。城市的喧嚣似乎在这里变得遥远,只有偶尔传来的孩童笑声和树叶沙沙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老人身边放着一个空空的鸟笼,那是他年轻时从市场上买来的,原本打算养一只画眉鸟。然而,当他看到那些失去自由的小生灵时,他决定把笼子带回家,却从未将任何生命囚禁其中。岁月流转,鸟笼成为了他心中对自由的象征。每当夕阳西下,他都会带着这只空笼来到公园,享受着片刻的宁静,同时也让过往的人们思考关于自由的意义。问题1:1.文章开头是如何描写秋天的景象的?请用原文回答。(3分)问题2:2.老人为什么买了鸟笼却不曾养鸟?(3分)问题3:3.鸟笼在文中象征着什么?(3分)问题4:4.结合全文,简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6分)现在,我们根据上述材料来设定答案。基于所提供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下面是针对所提问题的答案:问题1:1.文章开头描写秋天的景象:“秋风在耳畔低语,落叶如诗行在大地上书写着岁月的故事。”(3分)问题2:2.老人买了鸟笼却不曾养鸟的原因是:“老人看到失去自由的小生灵时,决定把笼子带回家,却从未将任何生命囚禁其中。”(3分)问题3:3.在文中鸟笼象征着:“鸟笼成为了老人心中对自由的象征。”(3分)问题4:4.结合全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作者通过老人的行为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6分)这些答案应当符合文章的内容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核心思想。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