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经济社会失衡问题辨析经济社会失衡问题辨析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出现了一些失衡现象,有些现象已经演变为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根据事物平衡性与非平衡性的辩证关系,剖析经济社会失衡问题的根源和危害,提出解决失衡问题的思路。关键词:失衡平衡性非平衡性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出现了一些失衡现象,有些现象已经演变为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用辩证哲学的理论科学分析失衡问题,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研究失衡的形成与危害,阐述解决失衡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失衡的界定(一)失衡的含义及其性质失衡就是事物丧失了平衡性,是事物发展应该具有的平衡状态没有得到适时的确立。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相对稳定的时期,使事物在比较平稳的过程里得到发展,达到事物发展的成熟程度。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客观的必然性,不可以人为地加以改变。如果人为地割裂事物的正常成长过程,就要发生失衡现象,阻碍事物的正常发展。事物都包含平衡和不平衡两个方面,事物是平衡性与非平衡性的对立统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即事物的差别、矛盾和对立是绝对的,不论事物的表面现象多么一致、统一和平衡,内在矛盾是始终存在的。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的诸方面共处统一体中,才构成事物。在矛盾统一体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处于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性质和状态,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推动事物的发展。认识事物既要看到平衡性,也要看到非平衡性。在平衡性处于主要地位时,就要充分利用事物成长的时机,促进事物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在非平衡性处于主要地位时,要积极打破旧的平衡,抓住事物转化的环节,及时建立新的平衡,让事物在新的平衡关系中成长为新的事物。失衡,既不是平衡性的属性,也不是非平衡性的表现,它是一种违背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现象,是阻碍事物健康发展的现象。失衡,贬低了事物的平衡性,扭曲了事物的非平衡性,因此是有害而无益的。(二)正确理解平衡性与非平衡性的辩证关系承认非平衡性的存在,就是要找到不平衡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把阻碍事物发展的“短板”加长,化非平衡性为平衡性,提高事物整体的发展水平。由平衡经过非平衡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人们认识事物推动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本文所讲的失衡现象,既不是非平衡性问题,更不是平衡性问题,而是应该肯定的平衡性没有得到维护,应该解决的非平衡性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即失衡干扰了事物的健康发展过程,丢失了事物向新层次转化的契机,使事物发展出现了无序状态。当事物在摇摆中寻找新的平衡点时,人们却对于失衡问题缺乏应有的警觉,错把失衡误认为非平衡性,以为是绝对的正常的必然的现象,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厘清这个问题,不能再对失衡现象见怪不怪。追求平衡性就是要化被动的、消极的、落后的东西为主动的、积极的、先进的东西;就是把弱势、劣势做强做好。我们要透过许多失衡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透过局部表现认识其全局的危害。为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减少社会变革的成本,防止社会发展中的震荡,必须充分认识和有效地解决社会失衡问题。不平衡是绝对的,是要防止人们走向绝对平均、绝对平等、绝对公平、绝对自由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死胡同。平衡是相对的,是教育人们懂得平衡都是有差别的平衡,都是相对的平衡,防止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不让人们追求绝对的平衡,社会应该实现人们的相对公平、公正和平等,反对社会不公,反对两极分化。人们真正需要的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让社会在平衡中求发展,防止人为扩大差别,防止片面地夸大非平衡性。如果片面地理解非平衡性,无原则地迁就非平衡性,就要出现失衡的问题。失衡就会阻碍科学发展、破坏科学发展。所以,看到非平衡现象,就要及时发现加以解决,防止扩大和蔓延,注意加长“短板”,建立事物发展的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经济社会失衡问题表现及其原因(一)失衡问题的多方面表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滞后,人们的社会需要缺乏有力的保障,人们感到个人工资和福利的增加较慢,没有随着国家GDP的增长获得更大提高,城乡差别过大,贫富差距悬殊,表明了社会公平的缺乏。地区发展不平衡,西部欠发达地区比沿海发达地区要落后不只百年。人与自然的矛盾明显加剧,资源、能源日益紧张。社会利益格局不合理,垄断行业收入过高,阶层收入差距过大,困难群体占人口的比重仍然很大,下岗职工与事业单位职工的收入差别,过去是1∶1.2,现在是1∶2.5。社会正义缺失,对黑恶势力、违法乱纪、贪污腐化等丑恶现象打击不力。权力腐败、寻租、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败坏了政府的公信力,涣散了执政党的凝聚力,难以赢得老百姓的信任。社会心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