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师小学教育本科构建一、培养促进儿童成长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小学教育是为小学儿童举办的.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小学儿童,认识他们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要求。”儿童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对儿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教师了解儿童,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能恰当地运用儿童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才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教育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教育中对人的不重视。教育中单纯注重知识学习和智力的片面发展,而且“近些年,日益激烈的‘应试教育’,已经从中学蔓延到小学”。小学教师中的“许多人并不了解小学生.当让他们谈谈小学生的需要时,许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角度来推测”。I3j为使教师充分认识儿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以及对未来教师进行相应的教育。我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培养目标逐步清晰.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乃至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是为了促进小学儿童健康成长,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仅要学会“教什么”,更要学会“怎么教”,“怎么才能教好”,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育好人”。为了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未来的小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要学会成为“长大的儿童”,能把自己“变成孩子”,能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育孩子”。_4但当前一些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还存在一些缺陷,如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定向在小学’在大多数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体现不够明显”[5]“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I63笔者在对某校小教师范生在小学实习的表现进行调查时.一些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反映实习的部分师范生缺少儿童化语言,通过听师范生的课和与其交谈,发现缺少儿童化语言是存在的,而且部分师范生缺少对儿童实际的、具体的认识,甚至存在错误认识:教育教学中也不太会从儿童的情况出发,不能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因此,培养师范生重视儿童、正确认识儿童,能采用儿童喜爱并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小学教育专业需要构建儿童化教育。二、儿童化教育的内涵及构成所谓儿童化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深入掌握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能从儿童的角度认识世界,并掌握儿童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儿童化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儿童精神的教育、儿童视角和儿童化方法的教育、儿童化语言的教育。儿童精神的教育所谓儿童精神的教育,是指使师范生树立以儿童为主的精神,并深入儿童精神世界,从儿童本身看待儿童,以儿童为教育的起点,在教育中尊重儿童,平等对待儿童,以儿童为成长的主体,以促进儿童生命成长、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儿童精神的教育主要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并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视角与儿童化方法的教育儿童视角的教育重在培养分析儿童的能力和“移情”能力。促使师范生主动从儿童的位置和角度看世界,而不是用成人的眼睛代替儿童看世界。例如能蹲下身来以儿童的高度和眼光看世界。儿童化方法的教育是指师范生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儿童成长规律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采用儿童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育和教学。例如,能根据儿童思维特点采用直观教学、“玩中学”等教育和教学方法。儿童化语言的教育儿童化语言的教育主要是对师范生进行符合儿童心理和语言习惯的儿童化的口语与体态语的培养和训练。儿童化的口语是指用简短、清晰、具体形象、浅显、幽默的语言,亲切柔和的语调,适中的语速与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儿童化的体态语是以微笑、可亲的表情、适当的手势和身体姿态,恰当的空间距离与儿童交流和沟通。儿童化的语言是儿童乐于和易于接受的语言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师范生需要特别进行儿童化语言的教育和训练。三、“儿童化教育”的构建建立以儿童发展为线索的教育类课程体系当今师范院校中教育类课程是“‘专业’的附属品”.教育类课程不太受重视,内容较落后,“教育类教材基本上是从教师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教,较少涉及如何学。”教师的教育方法脱离实际,更多是理论的讲解,不利于儿童精神的建立和儿童视角的形成。也影响到儿童化方法的形成。教育类课程应注重联系儿童的身心特点,应借鉴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以儿童发展的阶段为主要线索来设计整个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结合每一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的学习内容而定。”[教育类课程联系小学实际,联系儿童实际。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主.0《面》o@使师范生深入认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在实践中能对儿童实施良好的教育和教学。同时要配合进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