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沪教版语文将相和的教学设计沪教版语文将相和的教学设计3篇篇一:四年级下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理解句子:句一:“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结合学生的交流,随即联系前文秦王的话和第二节蔺相如劝赵王赴渑池会的内容。)=句二:“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师补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能从蔺相如的话中知道他这么说、这么做的原因,感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指导朗读5、小结:蔺相如是不是没有能耐,就凭一张嘴呢?看来廉颇说错了。●负荆请罪1、齐读廉颇的话,并指名转述。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提示学生在这里转述要有称呼,用敬语。)2、自由读10——14小节,找找:蔺相如听到这话怎么做?怎么说的?3、理解蔺相如说的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正确转述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4、过渡:原来蔺相如对外不甘示弱;对内却处处示弱。不是因为怕,而是以国为重。5、联系上下文说说:廉颇“不应该”什么?于是他怎么做?6、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负荆请罪。“负”的意思就是:背。7、想象说话廉颇二人见面会说什么?展开合理想象。三、总结全文、合为一体。从此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你、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设计:35、将相和(完璧归赵)蔺相如(渑池之会)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服气)廉颇(负荆请罪)篇二:四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教学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1.题解。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1)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2)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二、指导分段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三、讲读第一大段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4.小结。(1)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2)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3)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