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贾岛〃《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解释]这首五绝,是贾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加的注诗。意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泪长流。知音者应知我吟诗之苦,佳句之难得。懂得我的诗的人如不赏识,我将隐迹故山,以度残年,再不作诗了。表现了诗人艺术劳动的艰辛、刻苦,也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贾岛这种苦吟精神,对后世颇有影响,如方干:“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均从贾岛诗化出。[作者]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房山)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飞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公元840年(开成五年)迁普州司仓参军。三年后卒于普州。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故事]贾岛诗歌的"瘦"与"硬"的艺术特色。“瘦”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具有审美意味的概括。古人评诗喜欢用抽象的概念来比拟,比如“飘逸”、“雄浑”之类,比如“寒”与“瘦”。在贾岛的诗中,的确有许多类似于“瘦”的意象。如《秋暮》:北门杨柳叶,不觉已缤纷。值鹤因临水,迎僧忽背云。白须相并出,暗泪两行分。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诗人须发已白,科举考试仍不中,每天只以苦吟为事,境况的确很可悲。但即便在此境况中,他仍潜心于诗,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诗意:杨柳叶已飘落,只剩下枯瘦的枝条,河边与他为伴的,是一只高高的野鹤。境与意极为谐调。又如《重酬姚少府》中“茫然九州内,譬如一锥立”,也是此类意象。《寄胡遇》“萤从枯树出,蛩入破阶藏”,虽是写的琐细事物,但让人想到了“寒”,再联想到“瘦”。寒冬的景象都是萧条的,都是枯“瘦”的。这种诗似乎没有大的社会意义,却又能打动许多人。贾岛以其独具特色的诗歌创作,在盛唐诗风向中晚唐诗风转换中自成一体,为后世树立起了一个学习借鉴的对象。北宋初有“晚唐体”诗人“九僧”、魏野、林逋等模仿贾岛诗风,颇有可读诗句,南宋又有“永嘉四灵”,做诗以贾姚为宗。韩愈曾有一首诗《赠贾岛》,对贾岛的诗歌成就做了充分肯定,诗曰: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寻隐者不遇①[唐]贾岛松下问童子②,言师采药去③。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④。[1]【注释】①寻:寻访。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不遇:没有见到。②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③言:回答说。④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处:地方。【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弥漫,不知道他的行踪。[作品鉴赏]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讯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赡,令人回味无穷。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