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黎族服饰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穿黑色圆领贯头衣,配以诸多饰物,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花纹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有些身着黑、蓝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它对中华民族服饰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黎族服饰是黎族人民喜爱的服饰之一,需要保留其民族风情习俗和服饰特点。当代不少地方的黎族青年男女已穿汉服、讲汉话。但在结婚时,仍然穿着传统服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各大宾馆、商店及旅游景点,为了体现其旅游点的地域和风情的特色,不少服务人员穿戴黎族服饰。1.妇女服饰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上衣有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贯头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适于刺绣加工,故衣襟多是绣花。女裙,我们称之为筒裙,通常由裙头、裙身带、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但也有少于或多于四幅;由于各幅都是单独织成,因而适合于织花、绣花和加工,所以筒裙花纹图案比较多,复杂。有些筒裙为了突出花纹图案,又在沿边加绣补充,提高图案色彩,故称为“牵”。妇女筒裙,由于织花的经纬密度高,大大加强了筒裙的牵度,因而经久耐穿,又具有特色。妇女的筒裙,规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哈方言的“哈应”和聚居在东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的美孚方言妇女筒裙,可谓是最大最长,人们常称为“长式筒裙”;而居住在白沙的润方言黎族妇女筒裙,则是最小最短的,堪称为超短裙。一般来说,筒裙长而宽,或短而窄,都是为符合其生产环境和生活方便的需要。长筒裙的实用性较多,用途较广,可当被子、背物和做婴儿的吊兜式摇篮,还可以从童年穿到成年,小时候可将多余部分折叠到里面,随着身体增高翻出伸长。有些长筒裙则可以供死时殓尸用,故而越织越长。而短筒裙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生活环境比较差的黎族妇女穿戴的。除了古时候原料有限,生产艰难,自然生态环境险恶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大多数居住在山涧,小溪、河流地带,穿着短筒裙适于爬山涉水。穿着长筒裙的黎族妇女主要生活在有河流的平地或小丘陵地带接近平原地区,物质生活条件较好,接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早、较多。古代汉族的服饰多宽衣长裙,也许对当时的黎族服饰有一定的影响。黎族各方言妇女服饰主要分为:哈方言妇女服饰;杞方言妇女服饰;润方言妇女服饰;赛方言妇女服饰;美孚方言妇女服饰。在这五个方言妇女服饰当中,哈方言又有罗活、抱怀、哈应等不同称呼。黎族各方言服饰,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上曾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而且与黎族的族源、族系、崇拜、婚姻、家庭、丧葬等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由于所处的地域、语言、生活习俗和所接受汉文化影响程度等不同方面的差异,使各方言黎族妇女服饰种类繁多,式样奇特,丰富多彩。2.男子装束与服饰男子服饰,主要由上衣、腰布和红、黑头巾组成。男子上衣开胸、无钮、无扣,仅有一条绳子绑住。衣的背后下部边缘多有无边穗。“丁”字形的腰布过去称为“包卵布”,古称“犊鼻裤”。犊鼻裤过去多是素织,少量织有花纹、花边和刺绣。犊鼻裤有些地方绣上简单的花纹图案,有些地方则是没有任何的花纹。另一种下服为开衩裙子,这种裙子没有任何花纹图案的裙子,主要聚居在昌化江流域的美孚方言男子所穿。裙子式样,上窄下宽,用绳子绑腰。其他地方都没有这种服饰。现在所有的男子服饰早已变化了,只有在极偏僻的地方,才能偶见这种旧时代的服饰。黎族男子装束与服饰,虽因居住地域环境以及生活习惯和语言的差异而各不相同,但不如妇女服饰那样类型繁杂,内容丰富,图案精致。男子装束和上衣差别不太大,而下服就有明显的地区差别。3.特殊服饰黎族特殊服饰,是指在传统原始宗教活动时所穿戴的服饰。比如有人生病后,请“三伯公(道公)”来“做鬼”,或在人死亡后,请人来“做八(丧葬)”等入棺仪式以及娘母、道公所做的“令兴(法术)”时所穿的服饰。这些服饰男子服较多,妇女服较少。有些地方娘母,只用民族头巾来代替服饰。哈方言特殊服饰,长袖无领,无钮,无扣,也称为“大麻衣”。这种大麻衣宽而大,整条长至膝盖下部,是奥雅在“做鬼”时穿用的。主要由麻纤维织成的棉布料,一般不需要染上色彩,多为原麻色,也有黑色,这种大麻布,在制作时工艺比较精致,平常不穿,只有“做鬼”时或村里有人死亡做八(丧礼)时才能穿用。在“做鬼”时腰部必带绑好的箭筒或男腰篓。头戴着用藤编织成的帽子,并在前面插上3~5根野鸡尾毛。杞方言男子较早就穿戴汉族服饰,但是在“做鬼”时,有些地方还穿着原来的民族服饰式样。有些地方是用从汉商大花纹的红布制作成长袍,而过去则是用纤维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