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淮安市南陈集中学吉倩这次新课改的培训对象大都是在职教师,他们已经用经验的双脚走出了一段路,有些教师还收获了丰硕成果。半路折回,重头再来无疑是痛苦的,他们需要放弃,需要重建,更需要整合。因此培训工作要扎深根,这个根,一是课堂深处,二是教师心灵深处。扎根课堂就是贴近课堂教学的实际,用理念灌注课堂;扎根教师心灵,就是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使教师积极主动地进修学习。一、理论学习与观念转变,是走进新课程的必然起点理论学习与扎根课堂并不矛盾。有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高高在上,距离课堂实际太遥远,对课堂教学起不到具体的指导作用,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一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受他的意识理念所支配。新课程理念,相对一线教师是陌生的,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理念翻新,并且入心研究,深刻领会其内涵精要。观念不变,理念不明,根本无法走进新课程。没有教育观念上的彻底转变,即使用上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甚至发生曲解,如果遭遇坎坷,还会拿出老一套来拯救。所以有效地搞好理论学习,是进入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二、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必须和比照旧大纲旧教材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实施方向。我个人观点是:在聆听专家进行新课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后,组织教师将本学科新旧课标与教材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研究。查阅网络、杂志等有关资料,吸收其他实验区新旧教材探索的成果,和本校的研究结果汇总一起,形成文字,记录下最初始的探索,为今后的正式实施准备宝贵的参照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教师的研究视野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四、研讨课例与回读理念,将理论落实到课堂细微处从新理念到课堂的实际操作,是一个艰难的转化过程,老师们普遍感到,前期的理论、课标以及教材的学习比较明白,理念已经深入内心,模拟实验也做了充分准备,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又困惑重重。要么是各种新招一齐上,一节课成了耍花枪;要么无法调控学生发言,老师无所作为;要么仍然迫不及待地把结论和盘托出……这些情况的发生在意料之中,但是应该尽量减少走弯路,尽快使实验成熟起来,那么研讨课例是最现实的做法。解读教材,设计授课思路是关键的第一步,我们采用个体设计与集体修改相结合,先请每位教师提前两周结合自己的风格,独立设计好教学方案,再拿到课改小组里集体讨论,比如研究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如何恰当把握教师角色,如何使学生主体体现得更充分,课堂设计如何突出思辨等等,然后再落实到课堂。五、激活内因,让进修学习成为教师的需要教师是课改培训的主体,无论何种方式的培训,只有深入教师心灵,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新课程“以人为本”,也包含着尊重教师自身的人格生命,简单来讲,就是课改是老师自己的事。在课改初期,老师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培训中,帮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课改的实施将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外在的培训也会内化为教师进修学习的需要。高中生物新课改培训的学习体会淮安市南陈集中学陈皓一、生物学教学的机遇与挑战新世纪之初,迎来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为之欢欣鼓舞,并且憋足了劲,准备在生物课程中一显身手。下面谈点学习体会: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时代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新的教育质量观,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作为我们的最高目标。2.精选“教法”、注重“学法”、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挖教材精选“教法”,多采用带有启发性的“探究法”、“讨论法”、“逆向法”等等,教师与学生应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鼓励学生打破单纯依靠教师、依靠课堂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多实践,多学习课外知识,发展业余爱好,在一种全方位、立体式学习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智能。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理解、多提问,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3.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因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