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数学长度单位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长度单位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教学导航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6、例7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第6~7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用刻度尺画线段。教学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在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他们为什么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生:因为从铁管上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师: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学生可能回答:铁管很直或楼梯要拐很多弯等。)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线段)二、探究新知1.感知线段的特征。(教学例6)(1)看看线段有什么特点。①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细线。小组讨论、交流。②教师引导小结:直的,有两个端点。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2)课件出示教材“做一做”第1题。师:找一找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特征,并指出无论怎么摆放,只要是直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那么它就是线段。2.寻找身边的线段。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线段了,你还能在教室里找到线段吗?(学生可能回答:数学书的边、黑板的边或门、窗的边等都是线段。)师: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物体中找到了线段,那么你们能不能从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到线段呢?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生说出这几个图形中的线段。3.量线段的长。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测量出来的。(板书:可以量出长度。)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那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呢?(测量线段的长度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一样,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请同学们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再测量出来。教师巡视指导。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4.画线段。(教学例7)(1)尝试:让学生分组尝试画线段,画完后在小组内展示,并和学生一起及时进行评价。(2)讨论: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3厘米)应注意什么?步骤:右手拿铅笔,把笔尖从0刻度开始画,左手按着尺子不动,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并标上两个端点。(3)演示:课件演示画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着笔,从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并标上两个端点。(4)反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让小组的同学互相检查,评一评。三、巩固提升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2、师:现在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生铁管是直直的,楼梯是弯弯曲曲的,直直的路线近一些。)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五、作业设计1、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练习一第6、7题。2、课后作业。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六、教学板书认识线段教后反思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因此在教学时应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多种实践形式,直观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从实践中得出概念,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数学长度单位教案2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