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鲁迅与周恩来.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胡适、鲁迅与周恩来.doc

胡适、鲁迅与周恩来.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胡适、鲁迅与周恩来——论“言辞者”、“狂热者”、“行动者”与群众运动的关系群众运动,能激发起其追随者赴死的决心和团结行动的意愿。不管它们宣扬的主张或制定的纲领为何,所有群众运动都会助长狂热、激情、热望、仇恨与不宽容。而贯穿整个群众运动的,不外乎三种人:言辞者、狂热者与行动者。但这三种人往往又不是独立存在。同一人身上可能同时包括二至三种特性。胡适、鲁迅与周恩来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一般而言,群众运动都是在现行秩序信用扫地之后才会出现。但一个秩序会名誉扫地,更多时候不是因为它犯了大错或滥施暴虐,而是因为心有不平的言辞者积极促成的。若一个地方缺乏言辞人,或这些言辞人心中没有不平,现行政策再无能与腐败,也可能会继续掌权(如美国殖民时期的菲律宾),直到自行崩溃为止。另一方面,一个体制即使有再多美德与活力,若它争取不到言辞者的效忠,一样有垮台之虞(如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几乎每一个喜欢找茬的言辞者,一生中都有一个阶段,在位者只要表现出谦恭和怀柔姿态的话可以把他争取过去。处于这个阶段的言辞人大都会乐于当趋炎附势者和朝臣。要是当权的法利赛人曾经礼贤耶稣,并称他为拉比,以尊敬谦卑的态度聆听他说话,那耶稣说不定就不会去宣扬一种新福音了。普鲁士政府要是授予年轻的马克思一个头衔和重要政府职位,说不定就可以把他争取过来。若一个言辞人的崇高地位受到当权者恰如其分的承认,他往往会找出各种高尚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会站在强者一边,打压弱者。路德刚开始挑战天主教会时,曾对“贫穷、单纯、普遍的大众”寄予莫大同情,一旦得到德意志各诸侯的支持,他却宣称:“不管政府多么坏,上帝都会宁愿忍痛让它存在下去,而不会允许暴民反抗,不管他们多么有理。”在第三帝国和苏联,被捧在手心里的言辞人并没有冲动要站在受迫害者一边,去谴责残忍无情的国家领导人和秘密警察。胡适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作为统一战线中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也曾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攻击旧文化,在当时颇有影响。但他所提出的“文学革命”或“文学改良”,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和方法的改良主张。随着革命深入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思想日趋反动,认为《新青年》政治色彩过于鲜明,遭李大钊、鲁迅等人批驳,随后退出《新青年》。1922年后,创办了《努力周刊》等杂志,鼓吹“整理国故”和“好政府主义”。“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后,又攻击爱国群众与青年学生,为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辩护。1923年与梁实秋等组成“新月派”,在《新月月刊》上发表大量文章,继续攻击无产阶级文学,充分暴露出买办资产阶级文人的面目。抗日战争爆发后,竟奴颜献策,要日本侵略者“反过来征服中华民族的心”,堕落为民族败类。可是政府的利诱也偶有不成功的时候。若言辞者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哲学体系或主义,就没有什么能动摇他向政府开火的决心。这时,他已经走进狂热者的行列了。譬如鲁迅。鲁迅的全部作品,始终贯穿着韧性的战斗精神,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和激昂的革命热情。尽管鲁迅对革命确是忠贞不二,历史并没有选他做领导者,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成功的、良性的群众运动,必须要由行动者来巩固。群众运动若从开始到成熟都由同一个人或同一批人领导,往往不会有好下场。纳粹与法西斯帝国就是从头到尾都由一人领导,所以下场凄惨。究其原因,便是希特勒的狂热无法抑制,无法扮演务实的行动者。若希特勒死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刺杀,帝国太子赫尔曼.格林这样的行动者就会上台,纳粹运动也就不会这么早死亡。历史选择了周恩来。是因为周恩来将自己从一个狂热者完美转变为了一个踏实的行动者。无论是在南开中学办新剧,开社团,还是在中山公园做演讲,都是凭着他对革命的一腔热血。而真正让他走向革命道路的乃是他留法之后,终于坚实了自己的信仰,并建立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回到中国后,周恩来便真正融入了革命洪流,发动了南昌起义,走上了以行动参与革命的光辉旅程。在群众运动中,言辞者、狂热者与行动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真正可以扭转乾坤的,还是要看行动者的。历史选择了周恩来,周恩来也创造了历史。这是我们的幸运,南开的幸运,更是中华民族的幸运。惟愿南开能诞出更多“行动者”,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