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当代信息技术论文2500字(2)当代信息技术论文2500字篇二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摘要:在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成为每一个人必备的要求之一。作为基础文化教育范畴的初中信息技术课,主要是传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自学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能力。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如何教好信息课呢?通过教学实践,提出了几条路径,以期有益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育教学。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161-01作为新兴的学科,从学科特点上看,初中信息技术课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学科教学中就会显得有些过时,达不到预期效果,亟须我们在课堂上找到一种独具一格的且适用的教学方法。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计算机的时候,一般都表现为好奇、神秘,尤其是发现通过计算机可以玩游戏、上网聊天等功用之后,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能够学好,学会,而且也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然而,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学习内容的增多,记忆性知识的增长,学习难度的不断增大,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开始下降,学习兴趣开始慢慢消磨了,加上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不足,使得课程变得枯燥乏味,教与学出现对立。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如何做到教学两长,就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人以自己多年从事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经历,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意图打破这一困境,为信息技术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教学设计是基础我们知道,要做好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涉及的教学性知识资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知晓。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首先就应该钻研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消化”好教材,“吸收”好教材,然后再将教材内容“反哺”于学生。唯有如此,才能围绕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任务”,用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的方法分解教学目标中的每一个任务,融所要教学的、需要学生弄懂的每一个知识点于每一个任务之中,将“任务”与“知识点”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不断完成“任务”的同时,高质量地大信息量地学习有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这种让学生带着一个个简单的任务去学习知识的方法,能够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消除了“照本宣科”式的枯燥灌输,使得老师教的有趣,学生学得有劲,学教相得益彰。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2学习兴趣是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确实,对课程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重要手段。根据这一学习规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适时掌握好教学相长的时机,善于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通过教学,架起“兴趣”与信息技术知识的“桥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通过分解的“任务”,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让“学与教”双翼齐飞,相得益彰。同时,教师要耐心为学生解答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的小小进步,点化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如: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针对学生对计算机了解不多的情况下,教师就要首先进行操作示范。通过改变桌面的图案、改变图标下字体的颜色、随意移动窗口、调整活动窗口的大小等操作,让学生感知计算机,尤其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中,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较强的人机交互性,那些有基础的学生就会在计算机上做出各种各样的图片来炫耀自己的能力。比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分散摆放,甚至将自己的相片作为电脑桌面的背景等等。若教师发现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批评,甚至惩罚他们做“站长”,学生就会因此觉得委屈,这样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如何去谈学习效果。笔者认为,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最有效的做法是,让这些基础好的学生操作计算机系统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教师就巧妙地“借力”,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作依赖于系统正常的程序设置,随意改变系统相关设置,容易导致系统损坏或者崩溃。换句话说,就是这种“借力”要把握一定的度,应以兴趣激励为主,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唯有如此,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