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汉魏晋诗的文学地位汉魏晋诗的主要诗人和作品:汉末文人诗最成熟的作品《古诗十九首》曹操《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曹植《白马篇》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系列东晋末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汉魏晋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发展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概括地说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一是写求官不遂、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著名的作品除了本诗外,还有《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青青河畔草》等。萧统与《文选》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王夫之《姜斋诗话》内容:特点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问题探究《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短歌行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国北部后,率军南下,败于赤壁。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有《蒿里行》、《观沧海》等篇,著有《曹操集》。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三曹、七子、以及女诗人蔡琰的诗作,及时的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关注民生,充满激情,缘事而发,慷慨悲凉,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关于“歌行”乐府的别称: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比兴”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单纯地“忧”人生短促,也可能“忧”的是别的什么。这首诗的情调开头低沉,后来昂扬。1、引用典故不着痕迹。如用《诗经·郑风·子衿》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又如化用自《管子形解》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达了收服人心,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2、慷慨激昂之气。此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时忧时喜,忽徐忽急,展示着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品评】这首诗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它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全诗本是由眼前的歌舞酒宴生发开来,却又抛开对空间场面的具体描绘,而转为对时间的悠长思索,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由此而引出对贤才的渴慕之情。凌空落墨,非如椽大笔不能如此。作者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写心忧天下之情。貌似对立的二者被作者巧妙地融汇在一起,准确地表达了他独有的气质、个性,诗歌本身也因此而具有气韵沉雄、笔意恣肆的特点。此诗以一种高唱与低吟相互为用的形式来倾诉慷慨激烈的情怀。时而击节放歌,“慨当以慷”;时而沉吟不语,“忧思难忘”;时而因贤才不得而忧心忡忡;时而因贤才归附而喜不自胜。曲曲折折,一忧一喜,忽徐忽急,全是一片怜才思贤之意。归园田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