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糖果》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糖果》(精选17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糖果》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平均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4、培养估算的能力。教学重点: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会平均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教学难点:在分的过程中的策略问题。教学准备:圆片、50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分糖果。1、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块?(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边分边把分的过程说出来。最后把你分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分糖果情况:○○○○○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每个小朋友分_____块糖。2、交流。注意:说清楚每一次拿出几块来分,每人分得几块。全部分完后,每人分得几块。生1:一人分一根,一直分到第5个小朋友,然后又从第一个小朋友开始一根一根分下去直到全部分完。生2:我第一次每人分2根,用去10根,还有10根。我再分第2次,每人分2根,刚好分完。生3:我每人分4块,一次就全部分完。师:你一次就全部分完了,是碰巧呢?还是想到了什么好办法?生:我想到了乘法口诀:四五二十。每份是4,有5个四,刚好20个。3、小结:刚才同学们分的过程不一样,有的一次就分完了,有的分几次才分完。但是,每一次分的时候,每一个小朋友分得的糖果都同样多。最后分完了,分的结果却是一样的。更有同学想到了好办法,用乘法口诀来帮助分,他们发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真聪明。二、分小棒。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组的小朋友。1、要求:1、先分工,谁负责记录、谁发言、哪两个人负责分,其余的监督。2、讨论后再分。边分边说分的过程。边记录3、比一比,那一组最先分完。小组活动。师巡视。2、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剩下的几根,为什么不再分了呢?(剩下2根。有4个人分,每人分一根不够。不能平均分了。所以不能分了)小结:我们在平均分的时候,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还有剩余。三、练习1、把20个梨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几个?2、把20个梨,每名同学分4个,可以分给几名同学?3、24个同学排队做操,怎样排,每排的人数相同呢?四小结。今天,我们一起体验了较大数目的平均分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同,但是分的结果却是一样的。一定要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平均分。平均分的时候,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候还有剩余。请同学们回家后和父母一起将100根小棒平均分给每个人,可以怎么分?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糖果》篇2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分苹果》。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本课,教科书从“分苹果”的情境引入“分一分”活动,既可以按份数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分到几个;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结果是可以分几份。这两种平均分是常见的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这一课也是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和本单元第一课时分物游戏(小数目的平均分),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活动的。也为下一课学习大数目物品平均分做好铺垫,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除法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面对数量较少的物体,勇于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平均分。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教学难点: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平均分实物的过程。教学关键:充分运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认知能力还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在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分一分”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教法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与学法上谈谈。(一)教法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的主体,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讲授法、直观法、演示法、问答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二)学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学法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