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的教学随笔语文的教学随笔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的教学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语文的教学随笔1我上中学时正是“应试教育”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时候,勤奋的我也深深厌倦了考试及课本。本来对新语文课本爱不释手,往往等不到第二天就已浏览完毕,文质兼美的语文课本原本是最能吸引我的一本好书,结果却被我恨恨地扔进了垃圾箱。一个小学生也能摸透了语文学习的诀窍:学好课本就能考出高分数。因为语文学习万变不离其宗,基本上就是一个模式:读生字、解释词语、讲解段落大意、总结主题(或中心)思想。翻来覆去老一套,老师一张粉笔一张嘴,一篇课文讲到黑。最让人头疼的是,学生费九牛二虎之力,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主题思想,不但一字不差地照抄下来,而且要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尤其是到了期中、期末考试前,自己喜爱的课外书只好束之高阁,手里捧着那些已经背了几十遍的课文,尽管味同嚼蜡,但还必须得嚼了又嚼,那种让人厌烦透顶的感觉我真真切切地不知体验了多少回。考试刚结束,便气急败坏地把课本扔进了垃圾箱里。当了老师以后,厌烦课本厌烦考试之情就更深切了。每次考试前的一段时间根本无法让心情安静下来,拿着课本翻看了一遍再一遍,反复揣测考试内容。有一次,我煞费苦心地找出一个段落,让学生们分段、记段意。等拿到试卷一看,果然是这一段,喜不自禁。谁能料到,我与学生分析时将段落划分为三段,而标准答案却是两段,大部分学生的答案自然与标准答案不同,结果可想而知。当时真是感到这语文课没法教了,怨天尤人,更恨那语文课本:学了多少遍考了多少次的课本啊,到底应该怎么教怎么学?天天啃语文课本的日子真让人烦透了!李希贵局长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谈到这样一幅情景:一些中学生走出考场后恼怒地撕烂课本、焚烧课本。你注意到没有,一些学校考试还没有结束,收废纸的三轮车早已在校门前聚了堆。我常听到老师们说:“学生读也读够了,写也写够了,恨不得早一天考完。”当学生们为了应对考试而被迫一遍遍地读写课文时,你见过那厌烦的眼神是什么样子的吗?我每当看到学生的这种神态,顿觉身心疲惫,搞不清自己究竟是在教育学生还是摧残学生。当了老师就一辈子与考试牢牢地捆在了一起,成为考试的奴隶,何时才能挣脱考试的枷锁成为自由人?后来进行大量阅读实验,家长的眼都盯着考试成绩,一旦考试成绩差了,他们掀起的声浪足以把我推到旧轨道上,好在一年级时考试成绩和其他班差不多。二年级时我们学校的三个班参加全区抽考,语文成绩第一,而且是遥遥领先。中年级以后,我班的优生率基本是100%。按领导的要求,我的学生在三年级、四年级时考六年级的卷子,成绩竟然与高年级学生相差无几。这下众人相信了大量阅读的效果。到了五、六年级,周围的人对我班的考试成绩失去了兴趣,我自己也渐渐地不再关注考试,考试前后的日子越过越滋润,考试的枷锁不知何时已失去踪迹。应试教育面前的笨老师,竟能过大量阅读稳操胜券,大量阅读实在惠及自身,泽及众人。快乐学习是大家的心愿家长们都喜欢做一个两全其美的梦:孩子学得多是好事,但累着孩子就得不偿失了。孩子的知识面要广,考试成绩要高,玩得还要痛快,这是家长、学生、老师共同的梦想。如果有失有得,那么家长的眼睛就盯在“失”上,像手持放大镜,把“失”无限放大。这看似对老师要求太高,实际是这是人之常情,每一个家长都这么想,我也希望我女儿能接受这样的优质教育。07年8月底,我向汤校长要求教一年级,对我的教学情况了解颇深的武寅冬老师决定让五岁的女儿王馨婕做我的弟子。后来,王馨婕的爸爸通过书信讲了每一个家长的心愿。韩老师您好!很高兴看到您的来信,看到孩子又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我们一家都很高兴,我们知道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孩子年龄小,上学早一点,这就势必让老师们在王馨婕身上多付出许多,多费心许多,给老师们添麻烦了。说实话,当时让王馨婕跟韩老师上学,我是有顾虑的。武寅冬回家经常说韩老师是名师,在语文教学上有独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女儿能跟韩老师上学,实在是太幸运了。但您以前和武寅冬没有在同一所学校教书,她也缺乏对您全面细致的了解。再加上孩子年龄小一些,阅读量又这么大,已经大大超出了普通学生的'认知水平,孩子能吃得消吗?既然是试验课题,那就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或者在其他的孩子身上成功了,而王馨婕却不适合,那又怎么办?所以我在这件事上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担心孩子小,怕累着她,还担心跟不上,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对身心发展不利;又希望孩子跟韩老师多学点。可是慢慢地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王馨婕每天都很快乐,也没有在家写作业。回家后经常谈起她的韩老师,表现的既亲切,又崇拜。而且非常关心她们班集体,和同学们相处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