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包括耳廓、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听觉神经。2、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3、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4、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科学词汇:外耳、中耳、内耳、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强弱、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廓的作用。科学方法:观察推测、对比实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耳朵产生研究的兴趣。2、养成细心观察、严谨实验的习惯。核心价值观:鼓膜作用的认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实验认识声音的强弱和距离的远近与鼓膜振动剧烈程度的关系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一个铃铛、耳的模型、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橡筋、音叉、一小包精盐、课件。每组: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橡筋、音叉、一小包精盐气球皮要略大于玻璃杯口教学流程复旧引新→认识耳朵→研究鼓膜→了解耳廓→课堂总结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在桌底下摇动铃铛,问同学们:你们猜猜桌下藏着什么?学生猜测,教师出示铃铛。2、教师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猜出是铃铛?学生说出是因为听到了铃铛的声音。3、复习旧知。经过前面几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铃铛是怎样产生声音的?(预设答案:铃铛振动产生声音。)铃铛在这里,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到你耳朵?(预设答案:空气)4、质疑揭课。是啊,铃铛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出示课题。二、认识耳朵,推测功能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我们先来认识耳朵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就进入耳朵,来次“耳朵之旅”。出示耳朵结构模型,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听觉神经。2、请同学们推测一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学生推测各部分的作用。)3、中耳有一块鼓膜,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推测鼓膜的作用。)三、研究鼓膜,了解作用1、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1)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研究。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没法拿到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可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2)出示“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准备1个玻璃杯、气球皮,气球皮要略大于玻璃杯口,将气球皮蒙在玻璃杯口,绷紧,用橡筋捆紧(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3)出示一个音叉,放在“鼓膜模型”上方,用锤子敲一下。提问:声音有没有使气球皮振动呢?这样看得清楚吗?(不清楚)为了方便观察,我们在“鼓膜模型”上面最好洒一点点精盐,精盐不能粘在一起,要洒均匀。然后大家拿音叉在“鼓膜模型”上方用锤子敲一下,观察气球皮的运动。注意:音叉离气球皮稍近些。(4)分组领材料,进行实验: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上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5)交流小结。当你敲击音叉时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发现模拟鼓膜的气球皮有什么变化?说明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怎样?小结: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2、研究鼓膜振动与声音强弱的关系(1)提问:当我们用不同的力敲音叉,发出较强和较弱的声音时,观察比较鼓膜振动会有什么不同呢?(2)学生猜想,提出注意点。出示注意点:两次用的力要不同,让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要相同,都放在比较接近气球皮的位置,不要太远。(3)分组活动: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上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有什么不同。(4)交流小结:从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3、研究鼓膜振动与距离远近的关系(1)提问:当我们用相同的力敲音叉,把音叉放在离“鼓膜”较近、较远的地方,比较鼓膜振动会有什么不同呢?(2)学生猜想,提出注意点。出示注意点:两次敲音叉用的力要相同,一次把音叉放在离“鼓膜”较近的位置,第二次把音叉放在离“鼓膜”较远的位置,比较两次“鼓膜”振动有什么不同?(3)分组活动:用相同的力敲音叉,把音叉放在离“鼓膜”较近、较远的地方,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有什么不同。(4)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