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伦敦规划分析巴罗报告1937年,英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巴罗委员会"。1940年,巴罗委员会提出的“巴罗报告”指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大伦敦规划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1944年,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完成。1945年,由政府正式发表大伦敦规划。新城建设1946年,制定“新城法”,规划了1946~1949年在大伦敦周围设置8个具有独立性的卫星城,一共可安置50万人。1952年,“城镇开发法”正式颁布,又在大伦敦周围规划了20座旧城的改扩建,一共可安置40万人。20世纪60年代,伦敦又进一步提出了大伦敦发展规划,第三代新城开始出现。20世纪70年代,伴随英国总人口数量趋于稳定以及既有城市内部问题的凸显,采用建设新城的方法来解决大城市问题的规划方针开始受到质疑。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政权时期新城建设政策正式打上休止符。规划面积6731平方公里,人口1250万人。在英国全国人口增长不大,伦敦地区半径30英里范围内人口规模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如果要改善城市中心的居住环境就必须疏散其中的工业和60多万人口,加上其他地区的疏散人口,需要疏散到伦敦外围的人口总数达100余万。为解决这一问题,艾伯克龙比提出在当时伦敦建成区之外设置一条宽约5英里的“绿带”,用来阻止城市用地的进一步无序扩张。需要疏散的100万人口由设在绿带外的8个新城和20多座已有城镇接纳。由于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大部分距离伦敦20英里~50英里远的城镇不足以完全依托伦敦,因此必须考虑每个城镇中的就业平衡问题。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伦敦郡人均规划绿地面积大幅提高,重点绿化泰晤士河两岸。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英国郊区新城的开发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的形成过程和城市形态都与土地富裕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的郊区城市不同。具有美国特色的“边缘城市”,是由市场引导的城市居住和就业功能郊区化推动传统都市的中心商业区功能转移,形成与传统都市形态相异的郊区城市功能中心。而英国的郊区新城完全是在政府的规划下,由政府拨款的新城开发公司联合私有企业,在专业规划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从而避免了一些传统都市的弊端。新城理论起源于阿伯克比(PatrickAbercrombie)在1940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新城建设——大伦敦规划的重要实践1946年,在新城开发公司的规划和开发下,在伦敦北部40公里处建造了第一个新城斯戴藩(Stevenage),人口规模10万。1)第一代新城建设根据新城法,政府在1946-1950年间,确定了位于英格兰、苏格兰及威尔士的14个新城,其中的8个位于伦敦地区。第一代新城中的人口密度较低,规模不大,人口规模大多在6万人以下。实例:哈罗新城2)第二代新城建设城镇开发法的颁布使得疏解大城市人口的方式开始向对已有城镇的改造与扩建倾斜。50年代时确立了苏格兰的坎波诺尔德新城,61-66年间确立了利文斯通、朗科恩、欧文等7座新城。第二代新城人口密度和规模有所提高,规划人口在10万人左右。3)第三代新城建设20世纪60年代末,莫尔顿·凯恩斯、比德伯勒、北安普顿等第三代新城开始出现。第三代新城的人口规模在20万-25万人左右,同时包含已有城镇在内。至此,以疏散大城市人口为目的的新城建设和既有城镇改造扩建最终走到了一起。实例:密尔顿·凯恩斯新城。实例:哈罗新城实例:密尔顿·凯恩斯新城。好的方面:虽然在其后几十年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当时在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时宜的对策与方案,对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四、五十年代各国大城市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50多年的发展与调整,伦敦的市区人口从1200万下降到700多万,城市的功能沿交通干道有机疏散,不但激活了整个大伦敦地区的发展,还使伦敦市区的交通状况明显改善。除英国以外,法国、瑞典、芬兰等其他欧洲国家也建起不少新城。日本、美国也掀起了新城建设热潮,苏联、东欧各国,直至中国也在效仿。可以说新城运动几乎遍及世界所有的大城市。建设新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特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环境恶劣的矛盾,并通过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创造田园式的理想城市模式。对于我国城市空间规划的几点启示:新大伦敦计划简述背景:原则:目标:战略: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