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识别滑坡的标志有:(1)地形地貌方面:滑坡形态特征、阶地、夷平面高程对比(2)地质构造方面:滑体上产生小型褶皱和断裂现象滑体结构松散、破碎(3)水文地质方面:结构破碎透水性高地下水径流条件改变滑体表面出现积水洼地或湿地,泉的出现(4)植被方面:马刀树、醉汉林(5)滑动面的鉴别勘测:钻探变形监测:钻孔倾斜仪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1)岩土类型及性质:软土﹥硬土,土体﹥基岩松散沉积物厚度越大,震害越大土层结构对震害的影响:软弱土层埋藏愈浅、厚度愈大,震害愈大。(2)地质构造离发震断裂越近,震害越大,上盘尤重于下盘。(3)地形地貌:突出、孤立地形震害较低洼、沟谷平坦地区震害大(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深越小,震害越大。3识别活断层的标志有:(1)地质方面地表最新沉积物的错断活断层带物质结构松散伴有地震现象的活断层,地表出现断层陡坎和地裂缝(2)地貌方面断崖:活断层两侧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直接相接的部位水系:对于走滑行断层1)一系列的水系河谷向同一方向同步移2)主干断裂控制主干河道的走向不良地质现象呈现型密集分布4简述新构造运动对岩溶发育的影响。地壳,控制运动的性质、幅度、速度和波及范围,控制着水循环交替条件及变化趋势,从而控制着岩溶发育的类型、规模、速度、空间分布及岩溶作用的变化趋势。新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上升期: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地下水位逐渐下降,侧向岩溶不发育,规模小而少见,分布现象明显,以垂直形态的岩溶为主。平稳期:侵蚀基准面相对稳定,溶蚀作用充分进行,分带现象明显,侧向岩溶规模大岩溶地貌较明显典型。下降期:常形成覆盖型岩溶,地下水循环条件变差,岩溶作用受到抑制或停止。从更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来看:间歇性上升:上升稳定再上升再稳定形成水平溶洞成层分布,高程与阶地相对应。震荡升降:岩溶作用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反复进行以垂直形态的岩溶为主,水平溶洞规模不大,而且成层性不明显。间歇性下降:下降稳定再下降再稳定岩溶多被埋于地下,规模不大,但具成层性,洞穴中有松散物充填。从岩状洞穴的分布情况及充填物的性质,可查明岩溶发育特点及形成的相对年代。1.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有:(1)碳酸盐岩岩性的影响:方解石含量越高,岩石溶蚀能力越大;反之白云石含量越高,岩石溶蚀能力越小,酸不溶物含量越高,岩石溶蚀能力越小。(2)气候的影响:a.降水的影响:①水直接参与岩溶作用,充足的降水是保证岩溶作用强烈进行的必要条件。②水是溶蚀作用的介质和载体,充足的降水保证了水体的良好的循环交替条件,促进岩溶作用的强烈进行。b.气温的影响:气温升高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3)、地形地貌的影响:①.平坦地区:地表径流弱,入渗强烈,有利于岩溶发育②.陡峭地区:地表径流强烈,入渗弱,不利于地下岩溶发育③.突起地区:地下水位深,包气带厚度大,垂直岩溶发育④.低洼地区:地下水位浅,汇水地带,岩溶发育强烈,以水平岩溶为主。(4)地质构造的影响:a.断裂的影响:①沿断裂面岩溶发育强烈②各组破裂面相互交织、延伸进而控制了岩溶发育的形态、规模、速度和空间分布。③各种破裂面相互交织,使地下水混合溶蚀效应明显,促进岩溶发育。b.褶皱的影响:①褶皱的不同部位,裂隙发育不均匀,岩溶强度不同。核部比翼部发育。②大型褶皱控制了可溶岩的空间分布和地下水汇水范围及径流条件,影响着岩溶的发育。c.岩层组合的影响:①厚而纯的碳酸盐岩Ⅰ.包气带:多发育垂直岩溶形态Ⅱ.地下水季节变动带:两方向岩溶均发育Ⅲ.饱水带:规模大、连续性好的水平岩溶Ⅳ.深循环带:岩溶不很发育②碳酸盐岩夹非可溶性岩层③非可溶性岩层与碳酸盐岩互层:在同一时期,岩溶呈多层发育④非可溶性岩层夹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极弱4水库诱发地震有何特点(1)空间分布特征a.震中位置震中主要集中在断层破碎带附近往往密集成条带状或团块状,其延伸方向大体与库区主要断裂线平行或与X型共轭剪切断裂平行常分布于库区岩溶发育部位或断裂构造与岩溶裂隙带的复合部位b.震源较浅,震源体较小,一般发生在低烈度区c.等震线形状:主要与库区构造、岩性条件有关构造型水库地震:椭圆形,长轴方向与所在地段的主要构造或发震断层走向一致或平行发生于新老地层结合部位的水库地震:等阵线的长轴方向与新老地层的接合线方向一致岩溶地区发生的水库地震:等震线多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或近似圆形,且与当地发育的岩溶形态一致或基本一致(2)地震活动与库水位的关系a.绝大多数水库的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呈正相关b.少数水库区的地震活动性随着库水位的增加而明显减少,呈负相关(3)地震频度与震级的关系LogN=a-bM水库地震:b值大于当地同震级的天然地震,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