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从中考物理计算题想到的……2000年中考物理计算题基本上算是物理数学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相对比较少,学生只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公式即可解决,而2011年中考物理计算题则与生活联系的比较紧密,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公式,而且还要求学生会用所学知识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另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三角函数知识等。通过比较2000年与2011年中考物理计算题不难发现,新课改理念下的物理计算题不但权重越来越重(2000年是二个题目共19分,2011年是三个题目共23分),而且它还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一些现象,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物理,体验到物理为生活服务,感受物理的趣味性,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从而增强了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愿望。应当说,这样的题目非常符合当前的教学理念,然而,通过分析今年学生对计算题解答情况(学生计算题失分较多),我却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在遇到物理计算题时就放弃的情况非常普遍,如何使学生不再放弃物理计算题,还是很值得我们去反思的。下面就我想到的谈谈我的一点看法,仅仅是抛砖引玉,还请老师及各位高手斧正:一、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物理计算题,消除学生“怕”字思想一些学生面对物理计算题看也不看就说我不会,因为在他们的的心里认为计算题题目长而且又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时要时常教育学生学会正确面对物理计算题。那么怎样才算正确的面对物理计算题呢?我认为要做好物理计算题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让学生从心里产生恐惧,要消除学生“怕”字思想,要引导学生用一颗平常心态将题目看一遍,看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直到看懂为止。二、让学生学会根据题目所求搜集公式,做到有的放矢在题目看懂的基础上我们就要根据题目的所求搜集适应此类题目的公式,这一环节就要求我们平常要总结出解某一类题型计算题要用的所有计算公式,尽量让学生胸有成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我在讲完有关浮力计算时就让给学生总结求浮力的几种方法:阿基米德原理F浮=p液gV排、压差法F浮==F向上—F向下、称重法F浮=G—F∕、二力平衡法F浮=G及浮沉条件等。至于考试时具体要用那一个公式就要求学生对所给题目中的条件进分析后进而确定所要用的具体的公式。三、确定公式中的物理量,挖掘隐含条件当公式确定以后我们就要确定公式中的物理量。对于物理量给的很明显的题目来说,学生基本上会套用公式(含变形公式),这样计算起来比较容易,例如2000年中考物理计算题的第32、33题;2011年中考物理计算题第21题的第1小题、第22题都属于此类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把想要的物理量给的那么明显也就是说有些题目所给的物理量隐含的很深,我们该怎么下手。我认为我们应将题目中每一句话所隐含的条件都中挖掘出来。例如2011年中考物理计算题第21题的第2小题题目中给出了“不考虑摩擦”这个隐含条件,我们就能挖出额外功为零,从而得出有用功等于总功;再比如根据“斜面的高度H一定,倾角为θ”就能根据三角函数知识挖出斜面的长度S=H/sinθ;最后就能推导出F=Gsinθ,即在不考虑摩擦时,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将重为G的物体匀速拉上斜面顶端,θ越小,F越小。四、会用实验方法来解计算题物理试卷中的一些涉及到实验的计算题,往往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实验一步一步来做,让学生用实验中来解题。这样一来,就可将问题由复杂变成简单,由难变为易。例如今年计算题第23题本是一个电路分析题,看起来比较难,不能直接套用公式,且隐含的条件较多,但当我们将它看作一个实验题来解答时,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具体可分进一步进行:(1)当S1闭合、S2断开时,R1、R2、RA三个电阻串联,则:U=I1(R1+R2+RA);(2)当S1、S2都闭合时,电路中只有R1、RA两个电阻串联,则:U=I2(R1+RA);然后再根据电源电压相等代入数据即可求出RA及U的数值。20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