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项脊轩志教案关于项脊轩志教案三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项脊轩志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项脊轩志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通过日常生活琐事反映真挚感情的特色。2.掌握归有光的“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以清淡朴素之笔来抒情的风格。3.文言文常规知识积累。二.教学重点:1.文言知识。2.散文风格的理解。3.写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三.教学难点:散文风格的理解。四.教学方法:学生自读,教师点拔。五.教学时数:二课时。六.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要点:1、归有光的散文风格理解。2、课文第一部分(正文)串讲、分析。(一)文学及文体知识介绍: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人,归有光一生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师承“唐宋派”,反对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对清代我国古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影响很大,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的散文善于抒情,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有人称赞他的文章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文字委婉悽恻,这一特点在《先*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著作辑为《震川先生文集》。本文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二)熟读“自读提示”,了解本文所学要点:1、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2、全文共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3、归有光的散文风格体会和理解。(三)熟读课文,正音正字:葺楯*垣偃迨阖笏爨殆扃牖(四)课文第一部分分析:1.第一节串译讲析①指生朗读和串讲。②总结: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侧重写景,表达作者对“轩”的热爱。2.第二节理解本节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明确抒情基调“喜”和“悲”,统领下文。3.第三节串译讲析。①指生朗读和串译。②分析:本段写了几层内容?提示:写了两层。第一层写诸父分炊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揭示“悲”的表象。第二层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逸事,作者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中,隐含着由于时光易逝、怀才不遇,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深化了“悲”的`内容。总结: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逸事。第二课时要点:1、课文第二部分讲析。2、课文总结及练习。(一)续“第一部分分析”:1、有关内容复习。2、第四节分析归纳——再写“轩”的变迁和逸事,叙写了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轩”屡次遭火未焚的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二)第二部分分析:这一部分是过了若干年后的补记,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与悲痛的感情。结合“思考和练习二”分析——附记究竟作于何时呢?归有光一生两次丧妻,凡三娶,23岁时与原配魏氏孺人结婚,29岁魏氏卒,39岁中举,徙居嘉定授徒讲学,不再回故里,也就不再见到项脊轩,从中可推知,“志”的正文是作者18岁那年写的,31岁时复修阁子,而附记从其内容看,是他尚未迁居,即35岁前所补作,所以,附记当是作者三十四五岁时所作,它距正文的写作时间约为十六七年,文中“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加起来共十三年的说法不太正确。(三)全文总结。1.写作上的两个特色: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二是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2.写景、叙事和抒情(悲和喜)完美结合。(四)课后练习1.课文后“思考和练习”。2.《高中语文练习与测试》、《学习指导用书》中的有关练习。项脊轩志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B、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2、过程与方法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诵读、会读)。在教师领读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2、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