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mm****酱吖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成城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成城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经济增加点”战略布署,为深入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特制订本规划。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一)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形势。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生物医药市场连续快速增加,预计市场规模将超出8200亿美元。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域加大了生物技术研发投入,诺华、葛兰素史克等世界生物医药巨头加紧了全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市场格局正在形成。,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紧发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方法,明确提出要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中国高技术领域支柱产业。未来5年,伴随国家新医改方案实施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水平逐步提升,中国药品需求量预计将以15%-20%速度递增,带来1000多亿元新增医保支付能力,这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同时,生物领域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等新技术突破,为加紧推进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应用创造了条件。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原材料涨价等原因以及国内市场同质化竞争、药品安全事件影响,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效益增幅趋缓,行业投资下降,给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从国内其它地域来看,北京、上海、石家庄、广州、深圳等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地域优势显著,天津、长沙、泰州、本溪等生物医药产业新兴城市发展步伐加紧,各地域引进生物医药人才、承接产业转移、开发新市场等竞争加剧,对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二)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实状况分析。1.基础与优势。(1)产业基础较强。近年来,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幅保持在20%以上。,全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202亿元,增加21%,利税31.72亿元;医药商贸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增加20%,实现医药出口额1.6亿美元,增加60.5%;医药外包服务收入2.4亿元,增加71%;医药产业在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利税贡献率中继续保持第一。,全市生物医药企业350家,其中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146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仅次于上海、北京,本市已成为国内主要生物医药生产和流通基地之一。(2)拥有一批优势企业和产品。科伦药业、成都地奥集团2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康弘、奥邦、维奥、蓉生等40余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拥有心血康、人血白蛋白、乐力钙、抗病毒颗粒等近20个单品种过亿元优势产品,以及碘[13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重组葡激酶、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等创新产品;大输液、血液制品等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1/3;科伦医贸以55.2亿元销售额首次进入全国医药商业企业10强;扬子江药业、同仁堂、太极集团、联邦制药、美国赛金等国内外著名医药企业相继落户本市;成都GLP中心、华西医院GCP基地等机构部分技术达成国内领先,实现与国际接轨,成都医药外包服务潜力初现。(3)具备较强医药创新资源。逐步形成了以64所高校、科研机构,7个国家级、省级试验室,12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0多家研发型企业等组成成都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已形成药品发觉、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工业化生产全过程研发体系。,全市生物医药专利申请量突破350件,占全省2/3,科研结果大幅度增加,当代中药、疫苗、生物治疗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部分领域达成国际先进水平。-,本市获国家各类新药注册批件达345个。2.问题与不足。(1)产业规模不够大。与国内发达地域相比,本市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产业产值在全国12个生物产业基地中排名第8,与上海、石家庄等地差距显著;缺乏龙头企业,没有1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前20强,而同处西部西安、重庆都有企业进入前20强。(2)产业发展增速减缓。以来,本市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增速趋缓,在地域生产总值中占比逐年下降,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9.6%下降到6.5%,更降至6.1%,降幅达30%。(3)整体优势还未发挥。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本市生物医药营销缺乏整体包装,医药资源、产业与商贸优势未实现有效联动,尤其是中药材资源品种与产业关联度低,绝大多数中药材简单加工后即在专业贸易市场销售;同时,医药研发、生产、贸易和医疗步骤还未有效整合,产学研结合不够,生物医药科技结果在当地转化率低。(4)政策方法尚需完善。与国内主要生物产业园区相比,本市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有限,资金、人才、政务服务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尤其是针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医药高端人才引进方面政策方法尚需深入完善。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存在问题及面临挑战,客观上要求聚集全市各类医药资源,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走创新发展之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加紧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