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法硕考研报考及经验(考研论坛)精华帖汇总 docdoc.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44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1年法硕考研报考及经验(考研论坛)精华帖汇总 docdoc.doc

2011年法硕考研报考及经验(考研论坛)精华帖汇总docdoc.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过来人谈法硕真实就业几年前,我刚刚选择法硕的时候,就业是我决定是否去报考的一个重要参考,但是,我只能从网上获得过去几届零星的就业单位名录,获得一个大概的印象,但是朦胧的仍然如同雾里看花,那时候,对于就业信息很关注,对就业前景还比较乐观。由于我本科是一所普通大学念的,我那时和师弟师妹们刚上法硕一样,怀着对学校巨大的自豪感,对未来工作的预期是无比美好的,我那时和身边没工作过的同学(我们这届大概一半)讨论未来的就业和工作时,外企如飞利浦、宝洁的inhouse法务、外资咨询公司如麦肯锡的咨询师、外资律所职业干练如bostonlegal里的金领律师、高盛、大摩的IBD、留学美国读JD都是我们认为理想的、可预期的职业,有政治抱负的同学,会向往部委公务员。那时候的我们,憧憬和幻想占据了我们的头脑。至于薪资水平,我们很多同学觉得,年薪10万应该是最底限,至于工作地点,北京上海是唯二选择,回到深圳都是委屈自己了。那时候,投行和外资律所是我们最心仪的工作,博士和美国顶级法学院的JD是读完法硕后继续深造的顺其自然的方向,户口、房价这些东西要不觉得信手拈来,要不觉得如同浮云,我们大多数同学考上法硕之后,完美的职业生涯和不菲的薪资待遇在等待着我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TOP2的高校的研究生。我们是一群天之骄子。我非常清晰的记得,开学那天,有个工作过做过律师的同学对我们的憧憬持谨慎态度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的态度是不屑和不以为然。很多时候,站得越高,摔的越惨。很不幸,那时候,我也是那么想的。研一的时候,大家谈不上有什么求职准备,一方面把GPA和奖学金该拿的拿下,一方面法律知识的入门。然后就是准备司考。等通过了司考,研二的时候,我们身边的同学做求职准备的最多的是以下几种:一、去深圳的法院、律师事务所或者银行企业实习;二、去参加证券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或者专利代理人、ACCA、CFA、CPA考试;三、考托福、托业、雅思或者一系列英语系列的证书,把英语练好。反正,大家整装待发,信心满满的上路了,准备充足,但是后来我们发现,我们都错了,我们一直没意识到,最重要的那个证书是什么???每年十一一过,求职就陆陆续续的开始了,那时候,来清华宣讲的单位可多了,2好单位琳琅满目,我们眼睛看都不过来,比如垄断央企总部,专指国资委直属的一百多家央企,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移动、五矿、中化,保守估计第一年税后15万以上,又是京户、体制内,我们狂投简历;外资投行、银行、企业、律所等,比如高盛、摩根斯坦利、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更新薪酬后)、SBC,citigroup(就是被你们视为神迹的花旗银行),standardcharters、麦肯锡、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外资律所,应届生刚进去保守估计15-20万;国内证券公司,典型如中金、中信、国泰君安、中银国际,不加bonus也能20万以上;股份制银行总行,如浦发、光大、兴业、招商、中信,从浦发的上市公司年报上都可以算出人均33万;比较好的内资所,典型如君合、海问、方达、金杜,收入第一年每月税后8000以上,年终1-4个月工资;而如汇金公司、中投公司、国有四大行总行、交行总行相比上述那些都算是比较差的工作了;中海、保利、金融街控股、中粮地产、招商地产、远洋地产、华润置地等地产公司的法务部门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比较不错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基金、信托等也吸引了我们好多同学的眼光;比较特殊的一类,国家公务员,热门的有中纪委、国办、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国税总局、人事部、一行三会等也让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报考了国家公务员。每年10月至下一年的2月之间,主要是理工科和外企签约的日期,对我们法硕而言,这个阶段会有国考的初试,另外,中石油、中石化、中粮集团、五矿等国资委控股的央企会在这个阶段大张旗鼓的开始宣讲,悄无声息的结束招人。我印象很深的是,这个阶段法硕签约的人非常少,少部分条件极其卓越的人会签约,大部分的人只是一窝蜂的投简历,我在这个阶段,通过邮箱发现我投了有200多封简历。上述所有地方我都投过,但是全部没有回音。我们一开始,只是觉得是意外,也不以为意,但是,等到上述单位全部没谱的时候,就开始慌了,眼光也开始放低了,把目标从垄断央企放低到了北京国企,又从北京国企放低到了地方国企;把目标从外资律所放低到金杜,又从金杜降低到那些小律所;城市从北京降低到深圳,再从深圳降低到家里的省会城市;薪酬底限从年薪20万降低到年薪10万,又从年薪10万降低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