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1文言文知识汇总(大全)第一篇:2021文言文知识汇总(大全)2021文言文知识汇总一、常用词汇释义和用法1.之:动词:往,到;代词:他,这,我;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结构独立性无实义2..而:并列;承接;转折;修饰3.于:在;从;比;对;被注:“对”有时是“到”,“对”主要是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4.以:动词:率领,认为;介词:凭借,用,按照,把等;介词:因为;连词:来5.焉:兼词:于是,于之,于此;代词:他;语气词:句中表示反问,句尾表示陈述6.诸:数量结构:每个,各个;兼词:之乎,之于7.其:名词:簸箕;代词:他的,这,那;语气词:强调,委婉8.乃:于是,就;你的,你们的;竟然,却;表示强调;才9.则:于是,就,那么;却10.辄:总是11.遂:完成;于是,就12.苟:如果,随便13.若:赶得上,达到;如果;如同,仿佛;你14.或:有的,有些;如果15.既:在……之后;已经16.然:这,这样;……的样子;可是,但是17.尔:这,这样;……的样子;你18.是:这,这样;正确19.孰:谁,什么20.安:哪,哪里;怎能,怎样21.莫:没有谁;不要;表示猜测或反问语气22.岂:难道,怎能;表示猜测,相当于也许23.辞:言辞;拒绝;分别,告别,死亡24.谢:感谢;道歉,赔罪;分别,告别;拒绝;表示说话,无实际意义25.使:命令,让;出使;使臣;如果26.临:来到;面对;靠近;将要;临摹27.向(乡):朝北的窗户;朝着,对着;以前,一直;如果28.皆(咸,俱,悉):全,都29.过:过错;犯错误;拜访30.被:被子;覆盖;遭受;推及,施及,影响;通“披”31.即:当即,立刻;于是,就;如果32.江、河:长江,黄河33.于是:在这种情况下34.然后:在这之后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36.发语词:盖,夫,若夫,至于37.虽:即使;虽然38.但:只是39.第一人称代词:吾,余,我,予40.第二人称代词:汝,尔(而),若,子41.第三人称代词:其,之,渠,彼二、特殊用法1.名词直接作状语:译时要按照作状语时的意义,不用本来意义。如:廷.辱师父:在朝廷上2.词类活用:要按照活用后的词性来翻译。如:过.而能改:犯错误3.使动用法:往往是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直接接宾语。如:行拂乱.其所为:使其所为乱4.意动用法:往往是主观性较强的形容词直接接宾语。如:吾妻之美.我者:以我为美三、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名词性结构直接作谓语,与“者”“也”无关。(二)省略句:即省略成分的句子。一般“以”后往往省略“之”,“于”有时也省略。(三)倒装句1.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指示代词复指宾语2.谓语前置:谓语短小,语气强烈,如:快哉,此风!正常语序为:此风,快哉!3.介词结构后置:“于”字结构;“以”字结构4.限定性词语后置:如:庙堂之高:高高的庙堂(朝廷)四、内容理解1.寓言、故事:讲道理2.唐宋散文:往往与政治结合,尤其八大家的散文3.名人传记:一般是为了赞美传主,然后才是讲道理,看如何发问4.诸子散文:往往阐述伦理道德注意:1.一些常用的实词意义仍需看笔记,上面总结的知识亦须对照笔记用例记忆;以上各点须记在头脑中方可运用自如,每天浏览十分钟即可,坚持半年定会渐入佳境。2.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必须参照笔记。3.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必须坚持逐字对译,切勿图便利意译内容,否则前功尽弃。第二篇: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