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科教兴国_20120604073214831.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十九课科教兴国_20120604073214831.doc

第十九课科教兴国_2012060407321483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十九课科教兴国教学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技创新给生产、生活带来的重要影响,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2、体会教育创新的必要性,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3、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差距,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树立科学精神。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在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必须创新;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求科技创新。2、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3、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4、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第二课时感受教育创新一、导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重视教育是一个历史传统,也涌现了许多享有盛誉的教育家。孔子被誉为世界著名教青家,其教育思想一直到现在对我们仍然有借鉴意义。四大书院更让我们感受到文明古国教育的生机。今天,我们正踏着教育创新的脚步,奏响科教兴国的凯歌。(展示:教育法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为发展教育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活动一: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蓬勃生机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教育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大发展。明确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的发展。了解我国教育体系是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为后面设计自己的学习规划做铺垫。活动过程:(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1)我们初中毕业有哪些升学途径?(2)我们本地有哪些大、中专学校?我们高中毕业有哪些升学途径?(3)你知道哪些著名网校,请写出它们的网址?①观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事例,促成学生讨论。②请学生把三个问题的答案分别写在黑板上,并请其他学生加以补充,使答案不断丰富和完善。③请提供答案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认识,教师进行简评,使学生了解我国教育体系的多层次、多形式。④学生看书,然后把黑板上的答案归类(比如:基础教育、远程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必强调分类的准确性、科学性,主要是感受教育创新。教师协助,适当点拨。⑤教师总结。我国教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在改革中迅速发展,远程教育方兴耒艾,职业教育初具规模。活动二:我的选择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人生不是独木桥,人生的道路是多元化的;人才是对社会的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人,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正所谓“行行出状元”;选择受教育的途径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更要从国家社会的需要出发,才能充分行使受教育的权力,做出人生的正确选择。问题探究:初中毕业我们可以选择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但有的家长认为选择上普通高中升大学是最好的出路,你认为呢?活动过程①向学生出示一些资料,介绍我国当前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化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不同人才,而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设计。③引导学生初中毕业后选择什么样的学校,要根据国家的需要、个人的兴趣和自身的实际,不能盲目效仿别人或者一味受家长的左右。教师要对各种理由给予鼓励性评价,对说理不够充分的观点,要鼓励学生讨论,并对学生阐述的理由进行分析。活动三:从数据中认识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认清我国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生珍惜受教育的权力。出示以下数据资料材料一:据新华网消息,近期公布的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显示,农村人口中低学历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人口,城市人口中高学历人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人口。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异1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教育差距已经成为了我国城乡差距中最主要、最显著的差距。2002年,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全部教育投入的23%。材料二:各地区间的文盲率年份198219871990199520002004京津沪16.314.412.28.55.95.5东部地区30.424.920.214.78.210.2中部地区31.626.621.915.48.18.8西部地区36.030.526.020.711.912.6全国31.926.822.216.59.110.3材料三:2003年我国首次公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