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人人赶时髦,难免产生负效应。适合的才是做好的,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一、倾听善思,寻找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误区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很重视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然而在课件制作和现实教学过程中,我却发现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误区。(一)五彩缤纷,忽视学生能力培养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夸大多媒体的功能,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如,为文字选择的背景颜色或图案过于花哨,甚至大量运用声像资料;有的在展示学生要思考的问题时,在旁边设置一些毫无意义的卡通动画图像哗众取宠。其结果极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了对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光看不练假把戏”。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二)降低难度,忽视师生情感对话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听课时总会遇到教师把指令输送到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再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语文的人文特点,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能力培养。语文课上没有了奔泻的激情、思辨的火花、迸发的灵感,岂不悲哉?(三)喧宾夺主,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文是一门最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对获得的文字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合理地想象加工、再创造,形成诸多不同的艺术形象。教师为了求得“最佳”效果,就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上引导,这实际上就是喧宾夺主。电脑毕竟是机器,学生们也是在不自觉中被动地接受教师早已设计好的某些东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完全被局限,他们的思维在课件的影响下也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别无选择,好比一棵果树还没有开花就已经结了果。二、找准位置,追求多媒体效能的最优化《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指出:“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并不是对传统媒体与教学的绝对取代,而是将现代化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各种模式。”因此,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合理使用多媒体。(一)用在疑难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现场条件的限制,有些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用投影、学具操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把课文内容变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白居易的《草》时,就可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这样进行教学: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投影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望无际。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生:……不用教师只言片语,难点便可迎刃而解,深刻把握。(二)用在“妙不可言”处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对课文情境体会的“妙不可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为让学生理解,我们常采用让学生反复朗读,再加上教师的讲解的方法,然而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时,可以采取“教育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传递给学生。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老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无法理解。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使用,就可以让学生轻松体会。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学生很快从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三)用在激发灵感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打开说话的天窗。例如,我在教《荷花》一课时,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在生动、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边讲解启发,一边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它们会对荷花说些什么呢?在活动画面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使学生快速进入了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