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精选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欢迎大家分享。《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篇1一、导入师:作为一个外交官,面对其他强国对自己国家的险恶用心,你应怎样做?战国时代的唐雎以自己的行动给了我们答案。二、新课:师:让我们先来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请大家来看大屏幕。(多媒体显示)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等国,气势日炽。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权,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师:了解背景之后,请同学们听课文的录音,同时看大屏幕上的相关图片。听的时候注意朗读的停顿,并学生字。师:哪位同学把这些生字注一下音?(大屏幕显示)唐雎徒跣缟素韩傀以头抢地色挠学生A:我来。师:我们来看他注的是否全对。(大屏幕出示答案)全对!大家来点掌声!师: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一遍,注意朗读的正确停顿。师:读的不错,其中两个地方需要注意:虽/然:即使这样且秦/灭韩亡魏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以下三点:(1)、读准字音。(2)、正确断句。(3)、四人一组疏通大意。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师:文章所记叙的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交战的双方便是唐雎和秦王。从文中看出两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看大屏幕上的提示,请大家四人一组探究。可采用“哪个地方表现谁怎样”的方式来说说。生A:文中“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处,表现秦王阴险狡诈,不动用一兵一卒就让安陵君交出土地。生B:“安陵君其许寡人”,没有商量的余地,表现秦王以强凌弱、骄横狂暴。生C:“先生坐!何至于此”,秦王害怕了,表现他外表虽然强大,但内心其实十分懦弱,即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师:大家表现很积极,总结得也很不错。请大家还用这种方法对唐雎的性格特点作以总结。生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终守之”,此处表明唐雎已识破秦王的伎俩,表现其有胆有识、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卑不亢。生E:“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他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生F:“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今天大不了是一死,表现唐雎不畏强权、视死如归。师:真不敢相信大家说得这样好,看来同学们在预习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让我们再次来认识唐雎和秦王。生:看大屏幕显示:秦王唐雎阴险狡诈不卑不亢骄横狂暴大义凛然色厉内荏有胆有识外强中干不畏强权师:了解了人物之后,大家觉得人物的对话应怎样来读哪?生B:我觉得“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者,轻寡人与?”“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以上句子,读时应体现出秦王高高在上、以强凌弱的嚣张气焰。生E:结尾处“先生坐!何至于此!”则应用柔弱语气,带讨好意味。生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读出不卑不亢、大义凛然的意味。“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读时应表现唐雎视死如归、一身凛然正气。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读课文。师:下面我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着重读第三节。谁愿意扮演唐雎?谁愿意扮演秦王?生H:我来扮演唐雎!生B:我来扮演秦王!师:大家评价一下这两个同学读的怎样?生E:扮演唐雎的同学读得干脆利落、掷地有声,很到位。师:大家觉得唐雎的精神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1)看到有人破坏公共设施,你应怎样做?生C:大胆地指出他的错误行为,令其受到应有的惩罚。师:(2)日本总不愿承认侵华战争及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对此,你想向日本政府说些什么?生A:历史是不会被改写的,即使你们不承认,你们发动的侵华战争及南京大屠杀也是世人皆知的事实。生E:德国总理曾向二战中被侵略国的人民下跪致歉,你们日本政府难道不应向人家学习吗?三、作业:师:请大家课外搜集战国时期其他的有名的“士”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听。《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过程与方法: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教学难点: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课型:新授课时:3课时教学手段:PPT、黑板、粉笔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三分钟:惟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