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自我激励.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才女自我激励.docx

才女自我激励.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才女自我激励第一篇:才女自我激励旅行的意义:一个人大本科女生大学四年的故事很抱歉7月在尼泊尔收到COS约稿的邮件,就答应下来一定完成任务。月底从西藏回来,又开始每天编程完成暑期作业,直到现在才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写下些文字。这对我来说着实是个很好的机会。毕业前夕,院里的老师推荐我参加一个学校的毕业生活动,相关部门要求我把自己四年的经历和成果写成博客,一直到评选期结束。可是我没有想到这篇博文一时间被许多外校甚至海外的中国学生分享,虽然听到鼓励的声音会很开心,但我很遗憾太多人曲解了我的意图。我MSN的名字一度是outlier,是因为我并非传统思维和体制下长出的种子,我厌恶成功学,并不完全崇尚读书,更对现存教育体制和社会观念下的单一评价标准深感无奈。况且学习本不是我的强项,申请的结果也不算出众。在我认识的同届毕业生中,就不乏同时拿到哈佛,普林斯顿,宾夕法尼亚全奖的大牛。所以我更想分享给大家的是,如何在努力的同时不丧失生之为人的尊严,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不放弃心底真正的渴望,在面朝一个兵荒马乱的世界,被现实打击的灰头土脸的同时,还能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再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侯瑀,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四年来取得过一个还不错的GPA和排名,得过一些奖,参加过很多社团和文艺活动,有过几份投行的实习,发表过论文,学习交流的经历包括剑桥大学和耶鲁大学,2010年底申请了8所学校,被录取的有纽约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我的申请经历有很多偶然性,但我还是想把一些可以推广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算是我对自己四年的一个纪念。一.象牙塔内的春天统计学院号称人大四大疯人院之首,因为是纯理科学院,在人大这个人文社科学校也颇显另类。大一入校就听到一句戏言:好女不嫁新闻男,好男不娶统计女。开学之后才明白这句话的道理。每天早晨7点之前,知行1楼10层东面的几个房间就几乎人去屋空,07统计的女生们除了早早去占座就是去自习室晨读念英语。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下,我也不敢懈怠。因为从小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就连高考复习都是在天大和南大的自习室度过的,我很快就熟悉了人大的环境,习惯了除了上课和练琴之外都泡在自习室,除了一遍一遍地做数学题之外也提早开始托福和GRE的准备。很多人批评中国大学的老师水平和道德都良莠不齐,而且几乎所有人都厌恶政治理论课,而我从来不。因为我认为无论如何,那些老师比我们年长二十岁以上,就算不是才富五车,也比我们多出很多的人生经验,他们总会有一些思想会启迪我们,哪怕只是一句话,也是值得的,也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因为从小爱好音乐和播音主持,我在大一刚入学就加入了学生会文艺部,主持院内几乎所有的文艺演出,担任声乐比赛领唱,参加声乐比赛等。但投入最多的还是辩论赛,人大的辩论圈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江湖,充斥涌动的才华与思想肆意碰撞的背后,是高强度的集中训练和完全忘我的比赛准备。每天一两点回到寝室,室友已经睡熟了,早上出去读书,大家都还没起床,一个星期也见不到室友几面。回头想想,却正是那一段魔鬼般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利用时间。统计学是一门有自己根基的学科,我一直把它当作一门哲学来学,从不认为他只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统计学的哲学理念正符合我的人生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是一个随机事件,而结果也是以某一概率存在,后验的经验会以更大的概率让我们接近真理,但是永远无法确认我们已经抵达,因为一个美丽的假设比不上纷繁复杂但眼见为实的证据,一个逻辑缜密的演绎也必须伴随能充分归纳现实的模型。然而学习与学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考试分数只是服从一定分布的随机抽样,并不能作为评价知识的标准。为了想要提早开始学术研究,我在大二上学期找到了德高望重的易丹辉老师,而在此之前她既没有教过我一门课也没有听过我的名字。还记得当我提出想要跟随她做学术的请求后,她非常直白地告诉我,本科生水平太低,什么都做不了。我只沮丧了几秒钟就对她说,“我是最好的学生,如果我不行,别人也不行。我可以先从旁听博士生讨论班,做最简单的数据整理开始。”现在想想,那样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些幼稚,但也正是那种志气和魄力赢得了第一个机会。在那之后,我很快有了自己的项目,在大二就登上全国学术会议的奖台,在众多教授和博士生之间报告了自己的论文。除了自己的争取,我非常感谢各位统计学院的老师们对我无私的帮助。现在还记得吕晓玲老师竟然同意我每周翘她的课去参加易老师的讨论班。第一次向她请教人生问题,她请我吃中饭,在听完我的梦想后,她抬起头问我,“我有什么能帮你的吗?”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说,我有什么能帮你的吗,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还有张波院长在我做学术报告的时候默默聆听的眼神,以及毕业的时候知道我没有继续深造统计学,痛心地说,“可惜了,但是你喜欢就好。”我真的非常感动。二.“揠苗助长”的机会在为研究生做助教的时候,去耶